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給語文課堂帶來巨大活力。由于多媒體具有多樣性、科學性和形象性的特點,這給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開啟了一扇全新的“天窗”,用它作為教學手段有很大的優越性。它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運用多媒體不斷探索,不斷更新,讓它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充分拓展學生思維,豐富教學內容
傳統教學“封閉式”的教學弊端之一,是就課文講課文,跳不出“書本”,教學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難以提高教學效率。當今時代,知識激增,信息爆炸,要獲取豐富的知識,就必須擁有豐富的信息。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必須開發課程資源,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而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則能不受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將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現象、過程等全部再現于課堂,提供豐富的教學信息,讓學生透過事物固有的信息,通過事物的形、聲、色、變化和發展等去獲取知識,認識世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成為實現學生素質教育這一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要讓學生能放飛自己的想象,不局限于老師的講評,多媒體成為了重要的手段。例如在講評《登高》一文時,多媒體展示出原文的重難點,讓學生觀賞詩人筆下的秋景。然后再展示歷來古人筆下的秋思。讓學生各抒己見,聯系到關于秋的詩,比如《宿建德江》、《楓橋夜泊》等。由此可見,多媒體對拓展孩子的思維確實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學生學習的最有力的因素。傳統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即教師將自知的知識、經驗、技能,憑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學參考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傳授給學生。由于其課堂容量小,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得并不多。年復一年,形式照舊,枯燥單一,學生往往產生厭倦情緒,這自然會影響學生的成績。多媒體的出現,給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語文教育者不再苦惱于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謝高科技的發展,給了他們新的生命力。多媒體教學,憑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穎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圖、文、音并茂,形象生動,色彩逼真,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生全方位的綜合刺激,這很適合學生的接受特點,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強教學效果。這是一個口才絕佳的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三、豐富學生想象,發展思維能力
人們學習任何知識,都是離不開想象的。閱讀教學更是這樣,必須重視啟發和引導學生去想象,去思維。心理學家研究也告訴我們:想象水平依賴表象的質量和數量,表象越豐富,想象就越開闊、越深刻。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投影,可以幫助學生仔細、全面、深刻地體驗課文內容,把抽象的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為想象思維提供豐富的表象。這不僅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維能力的訓練。在教授人教版高二上學期詩詞單元中《山居秋暝》時,我先讓學生了解王維詩的特點。導入時告訴學生:人們常用“詩情畫意”來表達最美的情感和意蘊,優美的詩歌總是具有詩情畫意的特點。蘇軾就曾說 “味摩詰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教學詩歌,就是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和想象詩歌的詩情畫意,并把自己融入到詩歌的詩情畫意之中,進而體會詩歌的畫面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在教學中配以恰當的畫面,讓學生大膽地想象,勾勒出畫面所描繪的詩歌內容及所表達的意境,激發學生回答出本詩所描繪的圖畫:雨后空山圖、山野秋景圖、明月青松圖、山間泉流圖、浣女晚歸圖、蓮池漁舟圖,學生通過對一幅幅優美圖畫的描繪,更好地體會到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色,這對理解詩歌內容和特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的教學實例讓我們看到,現代信息技術步入語文課堂教學中,給傳統課堂教學帶來強大的沖擊,它具有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所不能比擬的種種優勢。課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不僅有利于操作,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加深學習內容的理解,做到讀寫結合,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把語言、文字、圖像、動畫融為一體,使學生在學習中眼看、耳聽、動手、動腦,全面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閱讀,使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全力投入,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只有正確認識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作用,我們才能避免教學上的形式主義,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來為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