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和傳統的材料作文所不同的是:傳統的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必須整體把握材料,抓住材料的核心內涵,在此基礎上,聯系現實生活多角度立意,具體要求往往是“請根據上述材料,自選立意,自擬標題,自選文體”、“就上述材料,談談你的看法和認識”等等;而新材料作文考生往往可以從中選取一個角度,發表見解。
新材料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學生寫作的自主性、開放性和多元性,其形式多樣、考點豐富,可達到讀寫并考的效果,又能防止搬套范文,同時能喚起考生的寫作欲望,具有正確的教學導向作用,因此備受各級考試命題者的青睞。
新材料作文的特點和命題要求決定了其立意應該是多角度的,但在實際寫作過程中,學生往往囿于習慣思維,只看到材料的一個主要方面,也就是大多數學生首先想到的那個方面,所以常常沒有新意。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深入發掘材料蘊涵的多方面的寓意,從而提出新意。
先看下面材料:
在歌德的《敘事謠曲》中有一則發人深思的故事:耶穌帶著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就讓彼得撿起來,不料彼得懶得彎腰,假裝沒聽見。耶穌沒說什么,自己彎腰撿起馬蹄鐵,用它在鐵匠那兒換來3文錢,并用這些錢買了十幾顆櫻桃。出了城,兩人繼續前進,經過的是茫茫荒野,耶穌猜到彼得一定渴得厲害,就讓藏在袖子里的櫻桃悄悄掉出一顆,彼得一見,趕緊撿起來吃。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穌笑著對他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后來沒完沒了地彎腰。”
如果單純分析這個故事的情節,我們也可以提煉出一個寓意,進而在面對和這個寓意相關的話題時運用此則素材。但是,這樣的分析和運用沒有多少新意,在寫作中這則素材的作用也就有限。
從耶穌的角度來講,他的教育方式很獨特,他避免了空洞的說教,而是采用身體力行的方式。這樣的教育當然效果會持續得更久。耶穌沒有出于對門徒的愛把櫻桃直接交給彼得,卻采取了讓他費點兒神才拿到的方法,沒有“溺愛”的成分存在其中。學生在遇到類似教育方式的話題時,這則素材就非常有用了。
從彼得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得出類似“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寓意,在寫有關“大小關系”的話題時也可順手拈來。
如果再更換角度,我們還可以獲得其他的寓意。例如,“一件東西的價值往往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我們要善于發現它的價值”等等。
以上的新材料作文很好地詮釋了其立意的多角度性,而新材料作文代表著一種新的高考命題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所以我們應該對這種類型的作文高度重視。筆者在這里特別要提醒廣大考生的一點是:不管什么作文,在審題立意時都要全面理解材料內容,把握主要傾向,抓住主要矛盾,選取最佳角度。因為矛盾有主次,角度有優劣,立意有高下。許多新材料立意時宜綜合考慮,取其中心,不宜脫離主旨,如果草率地就某一方面立意,就會偏離題意,只有抓準了材料主旨,才能正確地確定文章立意。
因此,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還要根據不同材料,準確把握以下原則:
1.找準對象
有些材料可能會涉及到兩個甚至兩個以上對象,這幾個對象之間并無明顯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關系。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每一個對象都可以提煉出至少一個觀點。如: 2006年全國卷(乙卷)作文,材料中涉及到的對象有烏鴉、老鷹、牧羊人和孩子,材料的主角是“烏鴉”,“ 烏鴉”的行為,涉及到“牧羊人”和“孩子”兩種不同的評價。由此就可闡發一系列的觀點。烏鴉角度:①盲目模仿;②缺乏自知之明。牧羊人角度,認為烏鴉“忘了自己叫什么”,由此可確立這樣的立意:①一味好高騖遠;②聰明反被聰明誤。而孩子角度,認為“它也很可愛”,則可從以下幾個側面立意:①向強者學習,理應得到鼓勵;②拼命追求的精神;③模仿是創新的基礎。
2.分清主次
有些材料可能會涉及幾個對象,但這幾個對象并不是并列的關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們在審題時就應該分清主次,從主要對象入手進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對象,否則有可能出現偏題現象。
總之,新材料作文的立意較傳統的材料作文,有著更多的角度,但是真正切合材料主旨的角度也許只有幾個。所以,對于新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我們應在吃透材料的基礎上,找準“切入點”,準確把握立意的原則,以確保立意的準確、深刻而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