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以更新的形式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真正達到全面提高這個問題已經引起關注。那么該怎樣摒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以往那種氣氛沉悶,缺乏生機,缺乏交流的課堂教學呢?
一、營造輕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課堂上教師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等表現出來的高漲情緒,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反之,學生易產生厭煩情緒,甚至產生對抗情緒。為了培養良好的授課心境,教師盡可能上課前調節自我情緒,充滿信心,把微笑帶進課堂,用和藹慈祥的目光覆蓋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感到自己被重視,、被關注,縮短師生間的心的距離。把對科學的熱愛和追求榮譽對學生的關心和期望之中,充滿對學生的高度重視和信任,創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情感氛圍。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置學生于主體地位,確立教學就是“授之以漁”的思想,創設情景人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成功和增強自信心。這樣師生之間在理解溝通的前提下,共同營造一種平等和諧民主的氣氛,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心態,輕松愉快地參與學習,并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讀課文并非目的,真的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并能規范自己的行為,才是目的。學生學習一篇文章,如果是老師講,寫在黑板上,學生只是抄、記、背,似乎把文章讀懂了,然而并不是真懂,這不是我們所需要的閱讀能力。這時,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苦學變“樂學”,從“讓我學”變成“我要學”。課堂教學活動促發展,提高教學效果。我們的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有英雄人物,有歷史故事,有傳說等等,語言也異彩紛呈,有委婉,有強硬,有嚴密,有磅礴,教師課根據不同的內容的語言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讓他們在活動中表現自己,提高能力。如教材中許多記敘性強的課文可以改編成新穎生動的課本劇。這是一種形象化,具體化的教學手法,人學生直接參與,培養能力;它作為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調節和輔助形式,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的投入是全方位的,要求對、課文有正確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對課本有大膽的發揮和較強的記憶。它可以幫助學生把書面語言轉換成口頭語言,形體動作,變死的課本知識為活的演出實踐;同時還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培養感情,鍛煉毅力,還要更好地注意相互間的協調,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品質。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些平時學習不認真的同學也會積極投入到這創造中去,使學生在情景中體會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領悟了作者的藝術匠心。
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揭示學習的規律,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首先對一個單元一個類型的共性的問題給予指導,使學生認識到學習這一類型的課文從何處入手,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如在進行說明文閱讀教學時,除了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外,先對學生講清這類文章要弄清作者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來說明,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運用了哪些說明文法等,然后對課文中的個性問題給予指導,指明本文的重點、難點、關鍵。
教師還可以把問題作為推動教學的各環節的紐帶,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閱讀、評講、討論、發現;根據學習目標和內容,查找必要的工具書掃除知識障礙,用勾、劃、圈、點等方法找出學習重點,自己動腦預習習題,圍繞內容提出兩個及以上的問題,解答不了的問題相互討論。這樣利用學習小組能達到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習的效果。尤其是那些平時因為反應慢而失去發言機會的學生,就能從他人的發言中受到啟發,不斷補充完善自己的回答,等全班交流時這部分學生一定會勇敢舉手發言,信心倍增,主體意識也隨之覺醒。
教學是一項雙邊活動,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相互作用。教師“誘導式”“啟發式”的點撥,學生的自覺主動的參與,這樣才能將語文課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