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所謂耕耘,不僅僅是花時間和精力用來復習,更要提高學習效率,改進學習方法,對知識進行融合貫通。
一、溫習教材
高考命題依然是以基本知識為載體,所以基本知識的內涵,易混易錯的地方都要重視。
瀏覽必修課本,看文下注釋,留心重要詞語和文言實詞、虛詞、固定結構等。
把考綱規定的背誦篇目重新過一遍,參考篇目具體為:初中50篇,高中14篇。要特別注意的是,高中必修模塊的課文,要求背誦的篇目和段落與課標大綱的要求不完全一樣,在最后鞏固時要注意安排、調整,不要因此影響復習效率。具體復習過程中要不忽略篇名(詞牌、曲牌)、作者,動筆寫一寫那些容易寫錯的字詞(難字、通假字),特別注意容易漏寫多寫的虛詞。同時對容易考查的飽含哲理的句子,描寫生動的句子保持高度的敏感。
二、深入詩詞閱讀
詩歌和古文一樣,你能讀懂了,基本就能得高分了,因此,疏通文意很重要,要關注題目、序、注釋。
另外,詩是言志的,這個“志”就是感情,而古詩不是直接抒情的,是通過形象。在感情與形象之間有個橋梁——意境,所以,這里便涉及兩個點,一個是感情與意境間的“情”,一個是意境與形象之間的“景”,因此,詩歌閱讀重點就是把握其中的景,體會景中包含的情。
三、加強文本閱讀
首先要“精讀”,這個“精”除了“精細”的意思外,更多的是“精明”,要知道哪些該讀,即把握重要信息。哪些是重要信息呢,要關注題目、題干!次要信息是來干擾我們的,要舍次留主。
其次要關注句號。一眼下去就把握一句句話,逐次進行句與句間的比較,從而鎖定重要信息。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比較,兩句話要能比較出哪一句話重要。比較是語文學習的靈魂。
答題時要緊扣題干歸納答案。要因文答題,盡可能地貼近原文,有些題目看似較難,但實際上答案全部都是從文中來的,只是經過了一定的篩選整合而已。因文答題不代表機械地抄錄個別詞語或句子,篩選完后還要加工,篩選不是思維的結束,而是思維的開始。
還要有較強的分點意識,知道自己的回答應該是多點(方面)的,這也會逼著自己作更縝密的思考,而老師在閱卷時,也是采點給分的,如果我們的答案條理分明,會給閱卷人留下好印象。
要關注探究題。答題時為了對應設題亮出自己的觀點,就要寫上“我認為”或“我覺得”的字樣以表明立場,另外不能因為是完全個性化解讀的探究而離開文本架空分析,還需要緊扣文本來自圓其說。
四、品讀作文
多看別人的好作文或積累的素材,可把自己寫得好的文章整理成冊,看一看有無筆誤、錯別字、病句,看一看有無更新的材料、更深刻的見解可以充實原文。
要看一看哪類文體自己最擅長,哪種結構自己最熟悉,哪些材料最新穎有價值,哪些見解最獨到。
寫作時要注意細節,所給材料是為我們寫作劃定范圍的,先多角度提取立意方向,避免盲目抓住一個角度就作文。然后選擇幾個角度進行比較,選定一個最佳角度(材料有中心、重要、次要和沾邊角度)進行寫作。選擇的角度切入點要小、新穎,但要考慮所寫作文的立意要深刻、要有普遍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同學在寫作文時處于一種無法可說,無情可表的狀態,其實,高考常考這樣五個意象:勇氣、道德、愛心、信心、創新。因此,我們要在這幾個方面大下功夫,多積累、多誦讀相關素材,甚至可以使之成為萬用素材,以一當十!
總之,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只有端正態度,腳踏實地,制訂科學的計劃,步步為營地挺進,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