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是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的目標的體現。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發展,筆者淺談自己的兩點看法。
一、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1.營造主體發展的環境。營造學生主體發展的環境,就是要營造讓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全體發展的環境。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在教學設計、教材選擇、環境設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創造讓學生全體參與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參與研究、討論。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消除“尊嚴式”或“真理式”的師者形象,打破陳規,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辯爭。不管這個學生是“絕頂聰明”還是“非常不濟”,我們都不能忽視學生作為主題的思維探索過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因此,我們在教學上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并且鼓勵學生的自我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營造學生主體發展的環境,還要“把傳授知識與發展語文能力,提高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起來”,承認學生發展存在個性差異,教學必須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空間,讓他們的個性得以體現,讓他們的特長得以發揮。
2.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時,還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僵化之處,優化教學方法。傳統的教育思維模式總是剝奪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雖有貌似“創新”的做法,到底也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處于被動狀態下的學生根本無法使他們的主體地位得到保障。我們的做法是,課堂教學盡可能做到形象生動,靈活多樣,通過新異的刺激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創設愉悅的氛圍,以求符合學生喜新好奇、情緒易變、趣味多樣的性格特征;喚起求知的欲望,強化求學的動機。
二、確定學生的主動地位
1.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學生喜新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來自分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重要方面,是培養學生“能學、會學、善學”的主動學習過程的必要步驟,也是為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必要手段。規范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的習慣,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面,為此應做好以下幾點:
(1)字要寫規范,寫端正,不潦草,不寫錯別字,不應付作業。這個習慣養成了,無論對學習的基本功提高,還是對學生學習意志的培養,都是必要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常看到,成績優異的同學書寫基本上很規范,而成績差的學生書寫馬虎了事。
(2)培養學生自己多動腦、動手的習慣。教學要留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去處理學習上的問題,學生能夠自己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對這個問題也就加深了認識,而且容易形成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學生多動腦動手才能自覺地主動學習,有利于學生健全的成長。
(3)培養學生認真廣泛閱讀的習慣。學生的學習如同采蜜一樣,只有采得百花才能釀出甜蜜來。書籍是人類精神的食糧,各體裁各類型的優美文章,是糧食中的珍品,廣泛閱讀,自然能夠起潛移默化、振奮精神的作用,開闊學生的視野。我們可以開讀書演講會,舉辦書評會,讀書沙龍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4)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多練筆。多寫才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2.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研討的方法,指導學生主動探求學習的規律。在教學中,我們注重培養學生探求學習的各種方法,把握學習規律,指導學生學習。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文章怎么讀,題目怎樣答,這都是有章可循的。我們的目的就是指導學生在不斷地探求中,找出學習的規律,提高主動學習的能力。具體來說,文章的整體閱讀怎樣把握,一般閱讀的方法如何,各種文體閱讀有怎樣的技巧等等,這些方法可以讓學生在不斷地學習中探求、歸納出來,并且在練習中得到不斷的鞏固和完善,使之形成能力。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充分保證學生的學習主動地位,讓學生能“當家作主”,提高學習的能力,而不是由教師“牽”或“扶”。角色轉換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能充分顯示出來。
總之,只有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地位,并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