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近日,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發了這樣一條微博,“醫院的一個朋友說:他們醫院工作人員,去年五人得甲狀腺癌,今年又有兩人。甲狀腺癌在癌癥發病率排名,已從第15位升到第5位。問:為什么?答:主要是吃加碘鹽造成的……”現在超市里賣的大多都是加碘鹽,每天食用會導致碘過量而誘發甲狀腺癌嗎?
答:碘過量會引發甲狀腺疾病,但把這類疾病高發的原因歸咎于吃碘鹽,是有失偏頗的。首先,大多碘過量的患者并非吃碘鹽所造成,而主要是藥物引起的,比如一些心臟疾病的治療,一天可能需要服用30—40毫克的碘;其次,誘發甲狀腺疾病的主要因素,還包括精神壓力、感染、過勞、創傷等,自然、社會環境改變、污染等都可能導致甲狀腺疾病高發。
??目前甲狀腺癌的發病機理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誘發甲狀腺癌,現在還無法確定。因此,稱吃加碘鹽造成甲狀腺癌發病率增高,這種推論是缺乏足夠證據的。
??就整體環境而言,我國處于缺碘狀況,即使是沿海地區,多數自然環境也是缺碘的。2009年衛生部曾對遼寧、上海、浙江和福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這4個沿海省(市)水碘中位數在10微克/升以下,屬于碘缺乏地區。因此,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碘鹽是必需品,碘不足會患“大脖子病”。
??每天攝入的碘量超過300微克,被認為攝碘過量。中國人每天從碘鹽中攝入的碘量,在200微克左右。因此,我們每天食用加碘鹽并不會導致碘過量。沿海地區的人們雖然經常吃海產品,但這并非當地居民膳食碘攝入的主要來源,不存在碘超標的問題。
??我們要提倡“科學補碘”。比如,碘在高溫的條件下容易分解,因此,要較好地保存碘成分,最好是在菜要出鍋的時候放入碘鹽;對于輕微缺碘的地區,可適當減少碘在食鹽中的添加量。
專家:天津醫科大學內分泌研究所教授 陳祖培
吳洣麓
用嘴撕牛奶袋不衛生
??喝牛奶的時候經常用嘴咬破牛奶袋。看了上期求證版面的文章消除了我鉛中毒的擔心。不過牛奶袋畢竟是直接接觸外界環境的,在生產、運輸和儲藏過程中會染上很多病菌。因此用嘴直接撕奶袋還是不衛生。□北京讀者 蔣三立
吃螃蟹也科學
??上期“表”示版面非常精美,讓我在吃螃蟹的時候不但認識到了螃蟹的各個部位,而且還了解到很多吃蟹的科學知識。希望以后能夠看到貴刊更多的,有時效性、好看又非常實用的文章。
□北京讀者 劉中原
@李杰:對于這些網站使用人臉識別來加強安全方向是好的,但在使用的過程中系統服務器上必然會永久記錄用戶的生物數據,而人們的生物數據實屬于個人隱私范疇,更應該是受法律保護的,網站到底有沒有權利來保存和收集用戶的生物數據呢?這是我們值得深思和防范的事情。
@張曉琪:如今,人臉識別系統應用范圍已經相當廣泛,可用于公安、機場、邊防口岸、安防等多個重要行業及領域,以及智能門禁、門鎖、考勤等民用市場。但是,技術具有雙面性,如何在維護公共安全的同時保護好公民隱私是非常重要的。
@蘇梅:人臉識別是生物特征識別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還有指紋識別、虹膜識別、DNA識別等等,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想隱藏身份可是難上加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