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兒童營養不良主要的誘導因素是膳食不均衡和缺乏營養知識。
4月29日是世界兒童日,然而4月27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卻顯示,我國兒童,尤其是貧困地區兒童的營養狀況不容樂觀。文章引用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主任王宇的話稱,如今對中國社會來說,營養不良是比SARS、禽流感等更嚴重的威脅。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發育遲緩是營養不良最顯著的癥狀。《科學》顯示,在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后,我國農村貧困地區的發育遲緩率有所上升;至2010年,兒童發育遲緩率由2008年的18.9%上升到20.3%,大約650萬5歲以下的兒童發育遲緩。
兒童營養不良影響智力
究竟什么是營養不良呢?中國醫學科學院兒科研究所丁宗一教授介紹,WHO等衛生機構的兒童營養不良標準是根據人體測量學制定的,即根據身高、體重與年齡的比例制定一個參數。比如3歲兒童體格發育的參考值為91.1至98.7厘米,如果比下限還低,就被認為是營養不良。
當然,根據與正常參數的距離,營養不良又被分為輕度、中度與重度。“一般來說,輕度營養不良的兒童只是消瘦一些,認知能力、運動能力等方面與正常兒童沒有什么區別。但是中、重度的差別就很明顯了。”丁宗一告訴記者。
同時,他表示,“在臨床上,醫生判斷一個兒童是否營養不良,不能只憑參數,還要做血紅蛋白等生化指標的測試。有時就會出現參數指標不合格的兒童,臨床體檢一切正常,沒有營養不良狀況。總體說來,WHO等機構制定的標準是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出發,進行大規模的篩查,不能說標準線下的兒童都是營養不良。”
不過,盡管我國臨床上營養不良的兒童可能沒有數字顯示的那么多,但是這一問題還是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食品所學生營養室主任胡小琪研究員介紹,兒童營養不良不僅影響兒童時期身高、體重及智力的發育,對其成年后的體格也具有不可逆的危害。尤其是智力方面,低年齡段的兒童,比如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其大腦發育處于最重要的階段,如果此時由于營養不良造成腦細胞發育受到影響,今后再補充營養也很難彌補這一損失。
因此,胡小琪表示,兒童營養不良帶來的體格與智力損傷,可直接導致成年后勞動力下降,從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給家庭和社會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為了下一代和祖國的未來,這一問題要引起足夠重視。
膳食不均導致營養不良
丁宗一長年從事兒童營養研究,他表示,我國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與非洲國家不同,完全由于饑餓引起的營養不良已十分罕見。在我國,主要的誘導因素是膳食不均衡和缺乏營養知識。
膳食不均衡,在貧困地區十分嚴重。胡小琪表示,由于我國東、西部經濟、地理環境差距較大,中西部地區一些學生一天只吃兩頓飯,飲食結構也不合理。一頓飯只有一種蔬菜,或者主食之外只吃土豆和白菜。這樣不僅造成兒童蛋白質攝入不足,還引起 vitamin A、 vitamin B、鈣、鐵、鋅等微量營養素缺乏,造成營養不良。
營養知識方面,貧困地區學生也很匱乏。胡小琪舉了一個例子:她在廣西馬山縣調研時發現,當地孩子沒有吃早餐的習慣,有的還排斥雞蛋、豆漿等高營養食品,不知道缺乏這些食物會嚴重阻礙他們的健康成長。這種對營養知識的不了解,使得當地不少孩子都有營養不良現象。有的12歲男孩只有1.4米高,生長發育明顯遲緩。
值得注意的是,膳食不均衡和缺乏營養知識不僅影響貧困地區兒童,不少城市和已發展地區的農村兒童也深受其害。丁宗一介紹,很多較富裕的父母同樣不具備正確喂養的知識。比如廣東流行一種傳言,認為奶粉容易使孩子上火,應該用涼茶喂養嬰幼兒。殊不知這種不科學的喂養方法會造成孩子營養不良,身高、體重等指標都比不上其他兒童。
此外,相當多家長還迷信補品,給子女吃高麗參、甲魚等。其實這些補品非但吸收不了,還會造成兒童胃口下降、挑食、偏食、拒食,以至于干瘦、不長個兒、營養不良。
兒童營養不良是世界性課題
既然兒童營養不良有如此危害,我們能做些什么來解決這一問題呢?
針對貧困地區,政府一直有步驟地解決營養不良的問題。國務院已經出臺的《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就是一個很好的舉措。根據計劃,中央財政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個學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這一政策約惠及中西部地區680個貧困縣、市的2600萬在校學生。據了解,之所以制定3元的標準,是因為在特困地區3元錢就完全能夠換來一頓營養午餐。
胡小琪表示,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左右就開始實施“營養午餐”計劃,有調查顯示,到本世紀初,50年來日本國民的身高、體重已有明顯提升。而越南2009年的一項每天為7、8歲的學生提供500毫升牛奶的嘗試結果也顯示,半年后,測試組學生的身高體重和短期記憶明顯好于對照組學生。
如果說貧困地區兒童的營養問題更多地依靠政府資助,在較富裕地區還是要加強營養知識的教育,尤其是對父母的知識教育。
可喜的是,目前我國兒童的營養狀況已有可觀的改進。胡小琪介紹,根據教育部2010年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我國學生營養情況繼續得到改善,營養不良率逐年下降,基本消除了重度、中度營養不良。
其實,不僅在我國,兒童營養不良也是世界性課題。2010年德國營養醫學協會表示,歐洲兒科患者體重過輕和營養不良比例偏高,需引起重視。雖然不同國家兒童營養不良的成因不盡相同,但是“自然食物,均衡膳食”的方法都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