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看起來再簡單不過,但是根據有關部門2011年對我國近7萬人的調查,超9成人飲水量不足,或飲水觀念不正確。這樣的盲區證明科學飲水、健康飲水方面還需長期工作。
對個人而言,飲水水源、輸水管道等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保證飲水量和盡可能飲用健康水。
說到飲水量,很多人都聽過“8杯水”的概念。其實,它來自1945年美國NRC(美國營養學會)《膳食推薦量》的規定。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8杯水”是指扣除食品中所含的水分后,每天應獲得的水分,飲料、湯等提供的水分不能算在內。
隨著研究的發展,8杯水這個比較籠統的概念逐漸被取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推薦,成人女性每天應飲水2.2L以上,男性則為2.9L,而高溫環境下勞動者和孕婦的飲水量還需增加近一倍。
遺憾的是,實際生活中很多人遠遠達不到這樣的飲水量,造成脫水。2003年,WHO認為當人體水分損失1%時,就會造成熱應激損害,運動能力下降;損失4%,工作效率就會下降兩三成;而脫水達5%時,就會使注意力降低、嗜睡。
如果說這些還只是短期脫水的危害,脫水的長期影響其實更嚴重。《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曾經對4.8萬個成年男性進行長達10年的研究,在充分考慮到吸煙等致癌因素后,得出這樣的結論:每天喝水不到1.3L的男性患膀胱癌的幾率為正常飲水者的2倍。而通過核磁共振發現,脫水還會導致大腦萎縮,使脫水者的大腦比普通人老化14個月。盡管這種腦萎縮通過及時補水可以恢復,但是長期脫水,則會損傷認知能力,極易引起大腦癡呆癥。
值得注意的是,脫水對某些特定人群的影響更大。比如嬰兒脫水時會出現精神混亂、興奮及昏睡的現象;小學生聽覺記憶范圍測驗會因脫水受到明顯影響。而對老人來說,由于老年人水合作用低,口渴感降低,膀胱括約肌松弛,排尿多,因此比年輕人更易脫水。容易引起老年人血液黏稠度上升、血壓增加,容易爆發心腦血管疾病。
此外,飲水與結石病也有著密切聯系。目前有一種觀點認為,結石是飲用水中的礦物質引起的。這個看法是錯誤的。水中礦物質可以與食物比如韭菜、菠菜中的植酸在腸道內結合,排出體外。而如果大量飲用純凈水,水中不含鈣、鎂等礦物元素,無法與植酸發生反應,植酸就會進入腎臟,在腎臟“爭奪”鈣、鎂,形成結石。因此,喝水不足或長期喝不含礦物質的水,反而更容易引發結石病。
這里就提出一個觀點:不僅要保證飲水量,還要注意喝正確的水。純凈水雖然干凈、安全,但也帶來了多種困擾,比如會造成代謝的失調,對心腦血管內壁產生損害。尤其是嬰幼兒不能喝純凈水,因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含大量的鉛等污染物,水中礦物質在與污染物的“戰役”中,可以幫助降低鉛中毒的風險。因此,嬰幼兒喝礦泉水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