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近日,在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語驚四座:“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大學精神的喪失”。
中國大學精神的源頭,是以傳統文化中的“士志于道”、“明道濟世”為根本的。“道”的概念指兩個方面,一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規律;二是“人道”,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準則。也就是說,一個做學問的人,其基本準則就是追求真理,依據事實來說話。然而,在我們一些大學里,無論學者還是學生,很多人都是追求利益,誰給我利益我就做,不能給我利益就什么都不做,甚至為了利益而違背一些基本的準則。只要給錢了,對評職稱有利,能夠拿到學位,就什么都不顧了,這種現象已經滲透到大學的方方面面。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管理體制的問題。中國大學缺乏應有的獨立自主,包括清華、北大都是在政府的控制之下活動,工程、項目、課題的經費都來自于政府。在這樣一個機制下,如果某個學生對一個科學現象感興趣,他想鉆研這個問題,但是由于拿不到經費無法立項,而這個立項是有權力的人才說了算,那么很有可能改變他的想法。于是導致一些人只要拿到經費,做什么都無所謂。
現在大學只要跟政府打交道,就可以獲得資源而不用愁經費,也就喪失了了解社會需要的動力。結果學生的培養過程跟社會是脫節的,導致大學畢業生很難找工作。我看到很多人的簡歷,列舉了一大串課題,幾十項,甚至上百項,但是卻沒有出一個經得起時間和社會檢驗的產品,也沒有幾個課題能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我認為,北大優秀教師孟二冬的“獨立思考、自由探索、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潛心治學”精神,是回答錢學森之問的一個思考方向。然而,我們現在的大學管理制度不利于普通教師踐行這種精神。
只要制度建立起來,其他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近日,教育部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出了若干意見,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沒有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意見》雖然有這一條,但顯然沒有重視,把它和其他并不重要的29條并列,還放在了后面一個不起眼的位置。其次,哪些該由政府來做,哪些該由學校來做,哪些該由教師和學生來做,這些職責沒有明確,也就是沒法落實,局面也難改變。另外,我們還是用行政方式管理大學,沒有走上依法辦學、自主發展的路。
日本曾想通過政府的扶持,使大學走在世界的前列,但結果并不理想。在2004年日本對其大學管理體制進行改革,進行法人化治理,政府與學校劃清關系,強制獨立,使其闖向了世界,中國的大學也應該走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