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慣例一般,每一次安全事故之后,各地都會掀起一波針對同類設備的隱患大排查;一些專家也建言修改標準、加強管理。但是,如果對隱患的排查不能常規化、定期進行;如果標準制定之后,不能主動地修訂;如果安全上的覺醒,要靠生命的傷亡來激發,那么,這是社會教育虧欠了它的成員一條生命。
在北京西單一家商城中,一名9歲孩子被電梯奪去了幼小的生命。他在獨自乘坐上行的自動扶梯時,將頭探出電梯外,被卡在了五、六層扶梯的夾角中。北京市質監局的人士告訴媒體,事故調查組初步認定,事件與扶梯質量沒有關系。事故電梯的防碰板在高度和安裝上,也都符合現行的國家標準。
無論從“電梯的乘坐者是一個沒有緊隨監護人的未成年人”來看,還是從“在一部符合國標的電梯上發生了死亡事故”來看,都擺明了一個事實——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的安全教育,已然出了比電梯更為嚴重的問題。公眾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的缺失,才是殺害孩子的真正兇手。
早在去年7月,北京地鐵4號線就發生了上行扶梯的突然倒轉,并導致了踩踏的傷亡事件。之后,電梯事故一直在上海、深圳、青島等多個城市頻發。
針對自動扶梯,夾角處的“三角區”始終被視作危險區域。2011年修訂的《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的制造與安裝安全規范》將發生在“三角區”的碰撞,列為一項必須重視的重大危險;對它做了更嚴格的要求,必須安裝保護板。不過,新國標得到今年7月31日才可全面實施,針對的是自動扶梯的安裝和生產。至于已經投入使用的電梯,是否要進行相應的改造,新國標并沒有強制性的要求。15年前的舊版,仍是現行的標準。在新舊標準的過渡期,關乎人命的隱患顯然被保留了下來。
毫無疑問,“安全”一詞被流于文字與條款了,在心理和行為的選擇上,更多時候是“僥幸”占了上風。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兒子小的時候,專門為他編寫了一本安全教材,教給了兒子100種防范危險的方法。這是一位父親送給兒子的100條命,是家長給予孩子的愛,但同時也折射了學校與社會在對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的教育、普及上是多么無能。
遺憾的是,不是每一個家長都可以像“童話大王”一樣,送給孩子那么多的安全技能。因為有太多的家長,自己就對安全常識一片茫然。
試問一下自己:在入住一個酒店時,會不會首先去尋找安全出口、消防設施?有沒有關注過身邊的安全指示牌?是不是知道身邊最近的緊急避難所在哪兒?在等待交通燈的時候,會不會一直堅持到黃燈熄滅?在乘坐電梯時,是不是知道扔出的一件小垃圾——哪怕是吃完零食吐出的一個核、或是沒有系緊的鞋帶,都可能引發一場停運的事故,而并不僅是涉及社會公德?……
安全意識和技能的教育,理應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每一個組織機構的必修課;修習著這門功課的人,同時還承擔著“反哺”社會的義務,要在生活、工作中將“安全”應用與滲透到社會之中。
如同慣例一般,每一次安全事故之后,各地都會掀起一波針對同類設備的隱患大排查;一些專家也建言修改標準、加強管理。但是,如果對隱患的排查不能常規化、定期進行;如果標準制定之后,不能主動地修訂;如果安全上的覺醒,要靠生命的傷亡來激發,那么,這是社會教育虧欠了它的成員一條生命。
對于學校教育,是到了把“安全知識和技能”作為一門重要課程的時候了。讓孩子平安地長大成人,遠比逼著孩子考出一個奧數的高分重要太多。而且這一門課還應由家長和孩子一起完成;只有家長具備了安全知識,才能呵護好孩子。這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贈給孩子的生命。
在西單的電梯事故之后,有網友自行設計了可以安裝在扶梯上,保障安全的滾筒。質監方面的人士也稱,在新舊國標過渡期之后,北京所有的自動扶梯將按新國標來改裝。
更安全的標準、更人性化的設計,不可或缺。但“人性化”并不能掩蓋安全教育上的缺失,也不能彌補社會在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上的普遍不足。這就像涉事的商城,在事故之后開始有專人巡視、加強了宣傳和管理;但這樣的一場教育,絕不是一家商場做得完的。只有社會、學校、家庭都足夠重視了安全教育,才是多給予孩子的3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