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協是北京市委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北京地區科技工作者的群眾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北京市科協成立于1963年,目前擁有市學會、協會191個,區縣科協16個,企事業單位、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區科協等基層組織303個,會員達40余萬人。2009年,北京市科協被認定為首批市級“樞紐型”社會組織。
北京市科協代表大會每5年舉辦一次,本屆北京市科協委員會于2012年1月任期已滿,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八次代表大會將于2012年2月9 日至10日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
B.A.S.T
北京市科協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
科技支撐企業自主創新50余項
推動成立3家院士專家服務中心、25家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進站兩院院士67位,有效促進50余項創新技術的研發運用
10萬
聯合北京市發改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國資委,組織開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全市上百家企業、近10萬科技人員參與
48億元
實施“金橋工程”,在科技與經濟之間、在科技成果與生產應用之間、在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和生產單位之間架設“金橋”,累計實現合同金額48億元
學術交流促進創新
53萬
五年來舉辦學術會議5537場,數百名兩院院士、53萬科技工作者參會
“一十百千工程”
一:建設一個高端綜合性學術平臺,組織團體參與科技交流學術月活動
十:建立十個學科聯盟層面的學術交流平臺
百:支持不少于一百個學會建立學術年會制度
千:資助小型化、專業化學術交流,全年累計開展學術交流不少于一千項
科技支農助力城鄉統籌發展
3906萬
開展科普惠農興村計劃,通過以獎代補、獎補結合的方式,市級財政累計撥付專項資金3906萬元,表彰獎勵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村基層科普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
30萬
科技套餐配送工程依托40余家涉農科技團體,組建了1200余人的科技專家志愿者隊伍,面向京郊13個區縣累計開展科技下鄉活動2000余次,培養農村實用技術人才2000多名,推廣新技術新成果400余項,直接受益群眾超過30萬人次
凝聚專家智慧開展決策咨詢
3大“龍頭”
以“科技專家季談會”、“北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兩界聯席會議高峰論壇”、“政協科技論壇”為3大龍頭,形成團體特色決策咨詢工作格局
70余項
組織開展“北京地區大眾傳媒科技傳播建設”等70余項重大重點課題調研
160余項
征集報送1100余項科技工作者建議,“北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160余項建議得到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和中國科協領導批示,被相關部門采納
服務首都科技工作者
深入實施人才專項計劃
18部
實施《促進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計劃》,資助青年學者出版學術專著18部,支持舉辦青年學術活動321場,資助59人次參加境外學術交流
700余位
實施《海外智力為首都建設服務計劃》立足暢通渠道,對接需求,建立了6個海外智力工作基地和1個海智服務基地,推介海智項目600余項,凝聚700余位海外高層次專家
建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制度
25個
北京市科協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關村科技園區豐臺園等中央和市屬單位,設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25個
服務公眾科學素質提高
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5200萬
實施社區科普益民計劃,市級財政累計投入5200萬元,獎勵優秀科普社區358個、基層科普場館90個、社區科普宣傳員820名
200萬
全面推進青少年科學教育,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連續五年蟬聯第一,25人榮獲“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1000余名學生列入后備人才早期培養計劃,200萬人次參加各類科技活動
10%
北京市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比例由2002年的6.6%提升到2010年的10%,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科普資源建設取得進展
12000余件
建成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服務系統,開發41套1000余件互動展品,在北京各區縣巡展。廣泛征集22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普動漫作品12000余件,并通過報刊、網絡等媒體宣傳展示
68項
發揮科普創作出版專項資金作用,資助出版《科學之美》等68項科普圖書和音像制品。其中,《潘家錚院士科幻作品集》獲得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300多項
“蝌蚪五線譜網站”明確“一個平臺、三件精品、五問北京”的建設思路,面向社會征集科普資源300多項,順利上線試運行,引起廣泛關注
打造重點科普品牌活動
200余位
200余位院士專家和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應邀作精彩報告,吸引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3500萬
科普活動走進學校、社區、農村和企業,累計舉辦科普講座2.2萬余次、科技展覽5800個,受益群眾35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