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應對環境鎘污染的有效手段,依然是預防為主,只有有效控制了污染源,才能有效防止鎘對人體健康的威脅。
廣西春節前夕發生的嚴重鎘污染事件依舊還在緊張的處理之中。2月2日,在廣西柳州市柳城縣糯米灘水電站,武警和消防戰士將一袋又一袋聚合氯化鋁投入水池并引入江中稀釋污染水體,力保柳州水源安全。如果稍有松懈,就有可能釀成更為嚴重的后果。
鎘污染威脅市民飲用水安全
在本次事故中,廣西河池市金城江鴻泉立德粉材料廠、廣西金河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偷偷排放大量含鎘的污水,導致龍江河受到嚴重污染。1月15日,位于珠江上游的廣西龍江河段檢測出重金屬鎘含量超標,龍江沿岸及下游居民飲水安全遭到嚴重威脅。截至1月30日,龍江鎘濃度超5倍以上的水體長達100公里,污染團前鋒已經抵達廣西第二大城市柳州的水源保護地。
由于龍江是匯入柳江的主要支流之一,被污染河水一旦匯入柳江,將直接威脅柳州市350余萬市民的飲用水安全,而從1月26日開始,龍江與榕江交叉口處出現污染,由此污染物進入柳江系統。
截至2月2日,此次龍江河鎘污染事故,共致拉浪到三岔河段魚類死亡133萬尾魚苗,成魚4萬多公斤,涉及養殖戶237戶。專家表示,為了削減上游來水的鎘濃度,向污染的水里投放混凝藥物,綜合水中的鎘并使之沉淀是目前最好的辦法。
如何治理被污染的河水?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輝表示,在自然界中,鎘一般都以可溶性化合物及不可溶性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現在水體的鎘污染一般都是可溶性鎘化物的污染,在對這類污染水體的治理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將水體中可溶性的鎘化物轉化為不可溶性鎘化物,這樣水體中的大量鎘化物就可以從被污染的水體中分離并沉淀下來,水體鎘的濃度就會大幅下降,從而達到河流治理的效果。
廣西嚴重的鎘污染事件中,當地相關部門也正是在采用聚合氯化鋁、石灰粉等將污染河水中的鎘沉淀下來,從而降低河水的鎘濃度。
但問題是,沉淀下來的鎘化物是否還會對河流形成長期的污染呢?鄭明輝表示,這個需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一般情況下,不可溶的鎘化物沉淀下來以后,就沉淀到了河床的底泥中,在自然界中本身就有鎘化物的廣泛存在,這些沉淀到河底的鎘化物如果量不是很大,對水體及魚類等水中生物就不會再有大的危害,但是如果河流一些區域的底泥中鎘化物濃度依舊很高,就還需要繼續處理。”鄭明輝表示。
只有控制污染源,才能防止鎘污染
湖南省疾控中心博士劉富強對記者表示,本次龍江鎘污染的原因,有關部門已經初步認定是由于企業長期堆放礦渣和污泥導致的,這種污染方式預示著一旦處理不當,有可能成為長期的污染源。但究竟還有多少企業參與排污,誰是罪魁禍首目前還沒有結論,相關調查還在進行之中。有專家表示,如果不徹底摸清當地的鎘污染源頭,目前已經高懸的鎘污染危機就很難得到徹底解決。
據一部分環保專家所言,約80%的鎘污染會沉淀江底。而鎘是蓄積性毒物,其污染可通過食物鏈傳遞、富集和放大。以往的研究也證實,由于鎘進入土壤,我國許多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糧食、蔬菜鎘污染現象。如果廣西龍江等河流沿岸最后形成了土壤被嚴重污染的局面,給附近居民將會造成更大、更為長久的健康威脅。
“鎘污染的現實危害,在于目前還沒有特效的解毒藥物可供使用,而進入到人體的鎘,生物學半衰期長達10~30年。”因此劉富強認為,現在應對環境鎘污染的有效手段,依然是預防為主,只有有效控制了污染源,才能有效防止鎘對人體健康的威脅。
鎘有多“毒”?
由于對重金屬鎘缺乏充分的了解,很多人對鎘的危害并沒有充分的了解。劉富強表示,進入人體的鎘,會在體內形成鎘硫蛋白,通過血液到達全身,并有選擇性地蓄積于腎、肝中。而腎臟可蓄積鎘吸收量的1/3,成為鎘中毒的首要受損器官。此外,鎘在脾、胰、甲狀腺、睪丸和毛發中也有一定的蓄積。
慢性鎘中毒主要影響腎臟,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著名的公害病——痛痛病,此外,慢性鎘中毒還可引起貧血。
劉富強告訴記者,在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中,糧食和蔬菜所占比重大,而根據各種食品中鎘污染的監測顯示:人體中的鎘 80%來源于糧食和蔬菜,因此對我國而言,預防鎘對人體健康的威脅,最為關鍵的是要把糧食和蔬菜中的鎘污染控制好。為此,我國制定了比較嚴格的糧食和蔬菜中鎘含量的限定標準。
根據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下的食品添加劑和污染物法典委員會(CCFAC)的建議,暫定為每人(60千克體重)每天的鎘攝入量不超過60微克。
而2010年,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下的國際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第73次會議將鎘的每月耐受攝入量定為0.025毫克/千克體重,這樣一算,60千克體重的人每天鎘的攝入限量就更低了,即不超過50微克。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我國的居民群體中,很多人對鎘含量的安全限定并沒有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