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1.27%,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它表明中國從鄉村中國真正走進了城市中國。但3月25日,在頗具影響力的“2012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眾多高級官員和知名學者對于中國這歷史時刻都表現出非常清醒的態度。
這種清醒是因為中國目前的城鎮化進程是一個典型的粗放型的進程。一方面如果按照戶籍人口來計算中國城鎮化率,那么中國的城鎮化率會下降1/3,這是因為其中有大量的農民工存在。另一個方面是這些年城鎮化率快速提升是強力低成本推進的結果,這種低成本體現在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公共服務質量低、基礎設施建設低等方面。
此外,還有一個方面是土地的城鎮化率遠高過人口的城鎮化率,在這十年間差距高達1.71倍;而在這種土地大量開發的背后是土地使用的效率不高,中國用五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才創造出日本1600平方公里的工業總產值。當然粗放型進程還不單單聚焦在這些方面。
可以說在中國城鎮化進入到50%以上這個歷史時刻,從上面這些粗放型表現方面來看,中國以前的城鎮化進程已經難以為繼,必須作出改變。改變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但當前最核心、最需要切入的是改變被詬病很久的征地制度。
當前的征地制度對農民的土地保護力度不夠、補償不足,在使得工業發展取得比較低的成本優勢的同時,實質上還是在延續農業補貼工業、農村補貼城市的路徑。中國城鄉統籌走到當前,必須要樹立一個最基本的觀點,那就是:要讓城市來補貼農村,堅決不能讓城市再占農村的便宜了。只有這樣中國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必須進一步明確農民對土地的財產權,通過建立市場交易的方式來提高這種財產權的變現的價格,讓農村的資源要素和城市更加平等地進行交換。
簡單來說,征地制度改革就是要提高農村土地的價格,而且要讓土地的收益更多地進入農民的口袋。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城鎮化推進的成本,逼迫各地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因為成本提升而放慢速度,從而進一步注重土地的集約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這樣之前那種遍地開花的工業園區,各種公共設施不完善的小城鎮建設就可能停止建設,從而更加珍惜日益稀缺的土地資源。畢竟中國目前能夠用于開發的土地只有27萬平方公里,只占國土面積的3%。另外一個方面,農民通過土地制度改革拿到更多財產收益,既可以縮小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也可以推進其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從而進一步提高中國城鎮化的質量。
當然,中國更好推進城鎮化除進行征地制度改革以外,還需要調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稅體制改革,還需要進行更大膽的戶籍制度改革等。總之,在中國城鎮化進入新的歷史時刻,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的唯一破解之道就是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