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金融接近崩盤,并非空穴來風。從去年開始,從鄂爾多斯、河南、江蘇、浙江到廣東,均出現了高利貸崩潰、擔保公司鏈條斷裂的信息。此番民間金融鏈條崩潰蔓延面積廣泛,幾乎遍及半個中國;延續時間長,從2010年迄今不絕;手法多樣,通過各種手段指向高利貸,僅媒體曝光的就有近千億元之多。
最新的例證來自于蘇南。3月25日,江蘇省無錫市公安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公布:2011年12月31日,江陰農行一支行負責人孫鋒因涉嫌合同詐騙被江陰警方立案偵查。2012年1月7日,檢察機關對孫鋒批準逮捕。公安部已發出紅色通緝令。
2011年12月28日,農業銀行江蘇省江陰要塞支行行長孫鋒與其妻夏亞琴、父母、兩個子女舉家“出游”泰國“失蹤”。經查,孫鋒以個人名義先后騙取多名親友借款1億余元。孫鋒事件是民間高利貸的縮影,目前由于銀根持續緊張,正處于陸續崩斷的過程當中。江陰本地的民間集資早在幾年前便有抬頭,大量的典當行如雨后春筍一般林立于江陰的街頭巷尾,民間借貸利息甚至可以高達40%。
此類高利貸事件已經徹底敗壞了民間金融的信用體系,溫州從1998年以來維系多年的民間信用系統徹底崩潰,以往高效、高信用、壞賬率低的信用毀于一旦,靠民間資金融通發展草根市場經濟已經沒有可能,以往一張紙條甚至一個口信調動幾億元資金的現象一去不復返。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據筆者了解,有個別縣被銀行徹底停止貸款,經濟岌岌可危,商人一籌莫展。
面對此類狀況,監管層首先要進行深刻的反省。
一方面是贊賞國有大銀行資產、市值節節上升,卻對民間金融視若無睹。既不納入監管,又不在高利貸如火烹油時及時出手阻止,而是在半許可、半拒絕的曖昧中坐視風險越積越高,最終如坐積薪之上。難道保住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或者上市銀行,就能解決中國金融結構中的血脈不暢通的難題?有了上市、發債、再融資之路保住了中大型銀行,就能解決中國絕大部分小微企業無法得到金融服務的難題嗎?在發生危機的地方,由地方政府出面,凍結信貸鏈條,顯然是短期的應對危機辦法,不可能持久。
甚至對于隸屬正規金融企業的小貸公司,一些地方都不納入金融監管范疇,而由缺乏專業背景的地方金融辦主管。未來農信社的風險依然存在,在征收了管理費之后,一些部門是否真正承擔起了市場化監管職責?在監管部門“高度關注”之下,多年尋租保持至今。
以較為草根的農信社為例,2003年農信社管理體制改革后,只有省聯社和縣級法人單位兩級法人,省聯社坐收管理費,成為名副其實的厚利衙門。省聯社收取下屬基層農信社的管理費維生。隨著時間推移,省聯社的開支越發龐大,開支名目五花八門。以西部某省聯社為例,該聯社2008年共收取管理費等2248萬元,該聯社的支出多達14項,支出合計為5110萬元,超過預算390萬元。其中包括省聯社人員工資開支3862萬元。其省聯社下屬共8個辦事處,每個辦事處約20名員工,有大量借用人員。另外還列支職工出國考察費用58萬元,超預算36萬元。該材料未列明出國考察具體事項,還有年度經營目標考核費為38萬元,較預算超支8萬元;向全國和省銀行業協會交納會費,及黨建扶貧、國資委扶貧掛鉤等活動經費34萬元,較預算節約11萬元;其他正常運行費用180萬元,較預算超支7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