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霞的辦公室,古色古香中彌漫著一股中草藥味。見到她之前,我們欣賞了亭臺軒榭、雕梁畫棟的美景。這不是景區一角,而是濟華中醫館的裝修特色。
面前的朱霞,溫潤而干練。她思維清晰,語調輕柔,說話極具條理。
從創辦中醫館,到發展經營,再到品牌運作。每一步,她都會做清晰的規劃,為的都是一個夢想“努力讓中醫產業復興”。
原本是西醫出身的朱霞,現在成為兩家中醫館的女主帥。近年來,她逐漸養成一個良好習慣:每天會看《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中國經典文獻。她對中醫的特殊情結,滲透在中醫產業中。
試水中醫行業
對朱霞而言,創辦濟華中醫館,是偶然也是必然。
一次,她因患肩周炎四處求醫,在養生會所與正規醫院之間反復治療,沒有效果。最后,依靠中醫針灸推拿徹底治愈。曾經艱難的求醫經歷,讓朱霞意識到中醫市場的空白。
中醫館,作為中醫領域的一個分支,近幾年在全國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喜歡在季節更替去中醫館,專家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結合個人的體質特征和需求,開出膏方。通過個性化的身體機能調理,固本培元,保證在下一個時節身體免疫力增強,預防疾病發生。
“沒病可以來調理,調理好一年就不會生病”。朱霞道出治未病的重要性?,F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中醫調理的重要性,所以在發達城市,去中醫館好像去美容會所一樣,已經成為一種新的風尚。
深圳的五洲國醫堂,北京的紫荊城國醫館、同治堂中醫館等,經過多年市場沉淀,已經在業態模式中找到定位,擁有豐富的顧客資源。福建惠好、四川德仁堂嗅到市場先機,紛紛從連鎖店轉型,開展中醫館的項目規劃。
有著濃厚中醫文化的河南,緊跟中醫產業風向標。2011年,鄭州市政府下發文件,文件中明確指出:一、大力支持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藥領域。朱霞在心里告訴自己,機遇來了,在中醫產業發展的春天,她轉身投入到中醫領域。
同年,濟華中醫館連鎖醫療機構——紅專路館建成,前期投資2000萬元。
這是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的一次試水。可以說,濟華中醫館的誕生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政策導向,政府重視,資本給力。濟華中醫館趁勢而上,兩個月后,旗下第二家連鎖醫館——桐柏路館開業。
此次開業,河南省衛生廳常務副廳長、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夏祖昌先生在開業典禮上對濟華中醫館提出厚望“要建成河南的品牌,全國的名牌,爭取把中醫館樹立成品牌,讓名老中醫繼續發揮余熱,形成影響力,這不僅是給市民就醫提供更多的選擇,也是為中醫復興作出努力”。
創辦中醫館,讓朱霞看到一個方向:從治已病發展為治未病。在濟華中醫館最大的特色,就是摒棄精密的西醫儀器,將傳統的望聞問切四診發揮到極致。
一家新成立的中醫館,在無序競爭、散亂的醫療行業中立身,從西醫的診療人群中,分離出自己的患者,需要拿出真本領。濟華中醫館的一個理念,就是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發展中醫產業的必經之路。
朱霞談到,中醫館前期最關鍵的環節,是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提升診療技術,形成優勢特色服務。濟華中醫館以傳統中醫為基礎,推出中醫診病、中醫養生、健康管理等特色項目。
自下而上建品牌
一個創業型企業,往往經歷一個“筑巢引鳳”的過程。即打造框架后,開發商品,再吸引人才,開拓市場。與傳統企業成長軌跡不同,濟華中醫館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找名醫培養品牌,搭建平臺,培育市場。
中醫發展的關鍵是臨床,臨床的關鍵是有名醫。對于新生的中醫館而言,在老百姓對品牌的認知程度不高時,找名醫“引鳳筑巢”,是培育品牌的捷徑。
于是,濟華中醫館第一步目標是招人。中醫是稀缺資源,需要有戰略眼光,率先占有中醫師資源是開館的基本條件。朱霞談到,初期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去全國各地造訪一些中醫名醫。
朱霞請來在各級中醫院執業的名中醫固定來醫館會診、坐診,還請來了一些散落在民間、身懷絕技的老中醫,每天車接車送,有專門的本科大學生給他們做助理陪同。醫館現在共有8位國家級名醫、36位省級名醫、16位中醫世家祖傳名醫,專家實力不容小覷。
縱觀一些中醫館的發展,診療服務被當做核心競爭力,受到經營者的重視。如何將中醫技術完全表現,把“產品”賣給消費者,還需要在一線市場的診療過程中凸顯。
對于濟華中醫館而言,“筑巢”筑的不僅是硬件設施和環境,還有“軟實力”——診療服務。
朱霞介紹,除了充分發展名醫戰略,同時還專注于為患者提供“一對一”診療服務,注重為患者量身打造療效確切的診療方案,并依據不同患者的需求,提供多樣的個性化服務組合,開展個人健康咨詢,養生保健指導等。隨著中醫診療越來越受到關注,濟華中醫館紅專館及桐柏館日門診量最高可達400余人。
濟華中醫館整體打造的是一個誠信體系,在藥材來源上,自下而上樹立品牌。把質量控制在源頭,實現名醫配名藥,利用準確的治病處方,增強患者對品牌的誠信度,進而推廣品牌。
培養人才打造產業鏈
從一家中醫館到兩家,上百家;從鄭州走向全國,談起濟華中醫館未來的發展,朱霞顯得有些興奮。
只是,如何實現整個中醫產業鏈條的深度整合,由追求規模向提升內涵質量的實質轉變,是中醫產業面臨的問題,也是朱霞思索的事情。
對于濟華中醫館發展的經營思路,朱霞也獨辟蹊徑:“通過治已病樹立品牌后,會發展連鎖打造品牌;下一步治未病,也就是中醫養生,相當于西醫講的“預防醫學”,但中醫治未病、養生的內涵比之‘預防學’面要寬、治療范圍要更加廣泛。未來我們還將建立中醫文化養老院。”
與其說這是一套經營方案,不如說這是產業鏈的整合。對此,朱霞信心十足。這份信心,來源于“內功”的力量。
因為現在很多人心理壓力大,很多病來源于心理。濟華中醫館的中醫,不但要會治病,還承擔著心理醫師的職能。這樣一來,在醫生與顧客接觸的第一個環節,就建立起信賴關系。久而久之,中醫館會擁有豐富的顧客資源。
“等連鎖店發展到一定程度,成千上萬的會員積累起來,建立養老院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朱霞認為,產業不是一項事業,它需要規模化經營。目前,實現產業鏈的基本前提,就是填補稀缺人才缺口。
朱霞將未來放在中醫學子們身上,她以中醫館為平臺,將真正熱愛中醫事業、志愿終生從事中醫事業的年輕人吸引進來。讓他們拜師學藝,先從專家助理做起,一步步成為傳承中醫文化的接班人。
用朱霞的話來講,中醫產業化趨勢愈加明顯,中醫可以成為大有可為的產業。在通往夢想的路上,她以120%的激情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