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鄭州大學路隴海路附近有這樣兩家店鋪,每天從上午9點一直到晚上10點,這里平均每小時擁入上百名顧客。
這僅是一家水果超市。低價,是這個小店顧客盈門的關鍵。
同樣的紅富士蘋果,同樣的區域位置,丹尼斯超市賣二塊九毛九一斤。而這里,二塊三毛九一斤,差了六毛。
這里陳列著近百種時令水果,明碼標價,消費者可以拎著超市籃自選,條形碼、POS機、電腦收據,頗有一番“時尚消費”的味道。
PK商超
一般水果流通從水果產地到百姓手中,至少要經過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這三個環節,水果超市是將批發和零售這兩個環節合二為一,自己充當中間環節,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也就是說,水果超市采用的主要是“從基地到門店”的直銷服務模式。
齊家輝從東北來到河南,17歲開始進入水果行當,他已掌握了行業內的抄底能力。
所謂的價格抄底能力,齊解釋說,不同品種水果有不同的市場周期與儲存周期,比如說現在的西瓜,你賣3塊錢一斤,沒人買,賣2.5元在猶豫,賣2塊錢,顧客都來了。
再觀察位于家輝水果超市對面的丹尼斯商超,零售水果攤位上的生意明顯稀落。
提到價格優勢,齊家輝說,一般水果流通從水果產地到百姓手中,至少要經過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這三個環節,水果超市是將批發和零售這兩個環節合二為一,自己充當中間環節,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也就是說,水果超市采用的主要是“從基地到門店”的直銷服務模式。
而到底能搶到水果市場多少份額,關鍵在于采取的零售業態和營銷策略是否合理,是否為消費者接受。
如果水果連鎖超市布點少,銷售量不大,物流管理不善,進貨成本價格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不能形成連鎖經營的規模效益。
記者了解,齊家輝現在的四家店,完全是照搬沈陽說過超市的經營模式,即便如此,也迅速贏得了市場。“雖然我們也有房租、水、電和各種稅費等成本,但我們有相對較低的價格,相對齊全的水果品種,還有較大的店面,這些都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消費者,有更大的利潤。”
有業內人士指出,水果經營不同別的行業,有效控制損耗是一個控制風險不可或缺因素。水果從樹上摘下后,對溫度、濕度、空氣流動速度的要求都相當高。北方水果和南方水果對這些因素的要求也不一樣。從理論上講,水果損耗率應控制在5%至7%。
但水果零售的最大難點是難以在同行中形成差別化,且很難塑造出知名水果品牌,在水果采購上又難以控制貨源。
齊家輝介紹說,在深圳,有一個百果園水果超市連鎖,其商業模式已經趨于成熟。它的解決之道是采用控股或參股的方式與水果生產基地合作,首創了水果行業的“公司+基地”經營模式。
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保證貨源的獨特性,還可以保證水果的質量和減少流通渠道、降低成本。
從這點看,鄭州目前沒有企業進行嘗試,或者還沒嗅到商機。而對齊家輝這樣的“小人物”來說只能依靠于本地的水果批發市場。
市場“緊箍咒”
齊的超市開業半年來,看到他的生意好,經常會有部門慕名而來上門“惠顧”,以各種名義收取相關費用,這幾乎讓他吃不消。“這是你們中原經濟區建設最應該關心的問題。”他半開玩笑地說。
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河南的市場環境很不規范,這也是他來到鄭州后最大的感觸。
齊的超市開業半年來,看到他的生意好,經常會有部門慕名而來上門“惠顧”,以各種名義收取相關費用,這幾乎讓他吃不消。“這是你們中原經濟區建設最應該關心的問題。”他半開玩笑地說。
或許,齊家輝還不知道中原經濟區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種輪廓,但對于他來說,解決水果超市的采購成本是直接影響利潤的根本問題。
“河南的綠城快運拉貨到我這小車70元,大車170~190元,相同的噸位和里程物流費用比沈陽要貴得多,產業集群效應沒有什么優勢。”
而實際上,鄭州有兩個可以供水果超市進貨的地方,一個是位于北環的大中原果品物流港,一個是位于中牟的河南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園。
這兩個物流園即使都已初具規模,但是雙方競爭不斷,環境不容樂觀。早有業內傳言,大中原吞并了原來的中國(鄭州)果品物流中心(原名二環道水果批發市場),這個占地15萬平方米、建設總投資2.8億元的市場,一度被稱為全國最大的果品交易市場和中轉場所,其水果價格也成為全國果品市場的指導價。
但好景不長,中牟的河南萬邦介入,各種利益鏈犬牙交錯,使得水果批發商苦不堪言。
齊家輝說,如果他的水果超市以后做大了,這樣的物流體系肯定是不行的,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聽說河南有港資注入一個世界型的水果蔬菜交易中心,這是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