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歐債危機仍在蔓延,民營經濟增速放緩,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矛盾突顯,迫切需要改革,推進民營經濟全面創新勢在必行。
3月10日,全國“兩會”期間,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二樓夏廳座無虛席。來自《浙商》雜志、《商業2.0豫商》雜志等全國十大商人媒體齊聚于此,就企業減稅及吳英案等焦點話題,探討“創新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
本次活動由《浙商》雜志、全國商人媒體聯盟主辦,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聯辦。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忠明,吳英案律師、北京京都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雁峰,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標等各地企業家代表出席會議。
民企減稅“在路上”
如何進行體制創新?減稅!“兩會”期間,這個關鍵詞引起各界熱議。民企生存環境持續惡化。招工難、融資難、稅負重、成本高等現象嚴重,由于人工、原材料、融資等成本的提高,利潤空間已經被壓縮到1成左右,還要承擔存在重復征收問題的高額流轉稅。
企業稅負之重不僅影響企業發展壯大,更給企業生存帶來挑戰,更不利于轉型升級。
去年,部分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已經享受到減稅優惠,但幅度偏小,尤其是小微企業。下一步的減稅方案還在醞釀,上海營業稅轉增值稅的試點很快就會在北京、天津、重慶、深圳、江蘇、浙江等地展開,試點推進速度較快。
國政協委員、國稅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極力呼吁,加大中小企業減稅力度。他說:“去年預算報告里減稅規模是3000億,最后只減了1000億,今年預算報告里做了3500億的減稅規模,考慮到去年稅收有超收的情況,我認為應該可以再多減點,建議減5000億。”
目前中國有90%以上的企業職工在中小企業就業,8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和下崗職工由中小企業吸收。對中小企業減稅力度增大,不僅可以改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還可促進就業,并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民營企業占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可是在發展中處于劣勢。如果沒有新制度激勵,新資源注入,新領域開放,中小企業可能越來越難。
作為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恒在論壇上建議,政府應重視結構性減稅,從服務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著眼和入手,推動新一輪的稅制改革,以利于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的稅負。
“吳英案”背后的民企困境
民營經濟體制不完善,民企融資環境難,直接影響到其生存,企業家本人也以悲劇收場。不久前,牽動眾人神經的“吳英案”,因“終審死刑”的結果再度引起軒然大波。
眾多經濟學家呼吁 “留吳英一命”。吳英的辯護律師張雁峰強調一個觀點:不構成集資詐騙罪。
他認為,吳英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也不屬于“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公訴機關認定“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沒有事實依據,吳英現在確實沒有歸還能力,但是這不能表明如果不出事就一定沒有歸還能力,更不能表明當初“明知”后來沒有歸還能力。
對于吳英是否“肆意揮霍”資金,張雁峰持否定觀點。“集資的款項絕大部分用于公司經營管理、購置房產、房地產開發、購買股權、購置汽車等,都是與生產經營有關的事業;有一部分用于歸還本金和支付利息;只有一小部分用于購買珠寶,似乎屬于肆意揮霍,但事實上購買珠寶也屬于一種經營”。
現在的經濟成就,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改革開放以來帶來的紅利,但是改革紅利已經快被吃光。
民營經濟總體上市場需求有縮小,企業經營成本上升,融資環境惡劣,企業利潤降低,吳英案從側面反映了民營企業生存環境的惡化。
“中國首善”陳光標認為,吳英案的根源在于經濟體制問題。他談到,應該鼓勵企業轉型升級,抓交易成本,杜絕隱形交易,這樣能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企業利潤,利于營造健康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