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死亡是文學創作的永恒主題。作家往往通過作品中對死亡的描摹展示自我死亡意識的獨特性??ǚ蚩ㄗ髌分兴劳鲆庾R的獨特性在于,死亡是自由的、美好的、崇高的。
關鍵詞:死亡意識 獨特性 卡夫卡
對于無法逃離死亡宿命的人類而言,死亡意識具有決定個體生存方式與態度的現實意義,而對于作家,則不僅具有現實意義還具有審美意義。作家往往通過對死亡的描摹,如主人公死亡模式、死亡場景、死亡意象等來展示自我死亡意識的獨特性??ǚ蚩ㄗ鳛?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大師,其獨特的死亡意識在作品中表現為——死亡是自由的、美好的、崇高的。
一、 死亡是自由的
關于自由,卡夫卡這樣說:“一個人有自由的意志,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當他愿意這樣生活時,他是自由的……第二,在他可以選擇這一生的行走方式和道路時,他是自由的;第三,他的自由表現在,他作為那樣一個人(他有朝一日將重新成為那樣一個人),懷著這樣一種意愿:在任何情況下都沿著這一人生道路走下去,并以此方式恢復自我。”①顯然,卡夫卡理解的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生存方式,并執著于此。作為作家,卡夫卡所追求的自由無疑是寫作的自由,在他眼中任何與寫作無關的事物都是對自由的束縛?,F實生活中對普通人而言最平凡的人和事——職業、家庭、愛情,在卡夫卡的世界中卻統統變成了寫作自由的障礙,并在他的內心中展開了一輪又一輪激烈的沖突;世俗人的身份——職員、兒子、情人,仿佛要將作為作家的卡夫卡撕成碎片,來滿足俗世的生活需求。所以卡夫卡說:“他(作家)不是巨人,而是生活在這個牢籠里的一只或多或少色彩斑斕的鳥。”②
現實生活中自我充滿束縛的生存體驗被卡夫卡推而廣之成為整個人類的生存狀態,人類與生存的關系恰如他 “一只籠子在尋找一只鳥”③的寓言,充滿了無處逃遁的束縛。所以在卡夫卡作品中“活著”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與束縛有關的意象:或者是狹小、封閉的空間,如藝術家的籠子、格里高爾的臥室、夢者的墳墓與棺材;或者是莫名而強大的力量,如隨意剝奪兒子生命的父親、追逐老光棍的賽璐璐球、讓小動物恐懼萬分的咝咝聲。這些象征束縛的意象不但將人物推入到與世隔絕、令人窒息的生存空間中,更將他們置于如影相隨、無法脫離的絕望中。
在充滿束縛的生存狀態中,卡夫卡不得不以敏感的心靈日復一日地體驗著生活的瑣屑無聊、空虛壓抑,所以他迫切地渴望死——自由的死。因此在他的日記、書信、作品中表現出強烈的自殺傾向:“長大成人,但年紀輕輕便已死去,或者甚至于自殺……我現在也許就是處在這種境遇里。” “比如,如果我自殺……別人自然是完全沒有責任的?!雹芏谧詺⑿曰孟胫校ǚ蚩ǜ裢獯骨啻皯簦拖翊蠛鼓承┤水a生自殺的沖動一樣,窗戶對卡夫卡而言,似乎意味著某種死亡的誘惑,或者說卡夫卡經常會將自殺的意念投射到窗戶上。他在日記中多次記載了對跳窗自殺的設想,甚至認為打開窗子把自己扔出去應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在封閉的空間中,窗戶因其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性而成為自由的象征,所以卡夫卡不管天氣如何,一年四季都喜歡開著窗戶睡覺。而在作品里,窗戶同樣是作者自由情感的載體,成為頻頻出現的與自由相關的意象。片段《倚窗眺望》《憑窗閑眺》和《臨街的窗戶》都通過窗子透視出主人公對外部世界的渴望,與現實世界相比,經過窗子過濾的世界充滿了更多的魅力與生機,“他透過這房間的三扇窗戶望著大海的波濤,觀賞著洶涌澎湃的歡快,心潮起伏,仿佛他這五天來從未看見過大海似的。”⑤在封閉的空間以及難以擺脫的夢魘式處境中,對窗而坐或憑窗遠眺也成為主人公的習慣性動作,就連變形后的格里高爾也不例外。他經常試圖爬到窗戶旁邊,在失敗之后,“身體靠著窗子,顯然是在回憶那種自由的感覺,以前他向窗外眺望就是為了得到那種感覺?!雹?/p>
與死氣沉沉、毫無希望的生相比,卡夫卡認為推開窗子縱身一躍仿佛是最自由的舞蹈,因為束縛是生者永遠的命運。就像我們一看到推銷員似乎就看到個甲蟲、K一出現就帶著土地測量員的身份、兒子生來就是父親的兒
子、農民一生都是等待者一樣,只有死亡才是他們擺脫桎梏獲得徹底自由的唯一途徑。所以當臥室從家變成了格里高爾的墳墓、籠子從藝術家的舞臺變成了他的死床、賦予生命的父親又宣判了兒子的死刑、為農民打開的門又為他關閉的時候,我們體會到的不是深深的失望,而是如釋重負的輕松。
二、死亡是美好的
死亡作為人類無法擺脫的宿命,在作家的筆下通常通過凄涼的氛圍、絕望的情緒、扭曲的身體、痛苦的掙扎甚至是血腥的場面來展示死神的殘酷無情,而在卡夫卡的筆下,死亡卻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面目。翻開卡夫卡與死亡相關的作品,我們發現,無論是作為一個事件還是一種歸宿,卡夫卡都似乎在有意淡化死亡的悲劇性。他筆下的死亡常常是美好的,死者或寧靜安詳如饑餓藝術家,懷著對藝術的堅定信念從容而逝;或溫情脈脈如格里高爾,滿載著對親人的愛默默離開;甚至于美麗,乃或優雅:《在流行營》中殘酷的殺人機器竟然被精心設計成一件精美絕倫、工藝精湛的藝術品,行刑的時候,沒有血腥而代之以美麗的死亡裝飾——“文字周圍必須刻上許許多多的裝飾性圖案;文字本身像一條細腰帶一樣繞身體一圈;身體的其他地方用來刻裝飾性的圖案”⑦;《一個夢》中的約瑟夫·K則是一個被死亡的美麗所誘惑的自殺者,他夢見藝術家在自己的墓碑上刻著純金的名字以及顯赫的裝飾,于是欣然走進了墳墓;《判決》中的兒子以優秀體操運動員的優美姿態飛身入水,而《煤桶騎士》中的窮人則以優雅的姿勢升到冰山的上空。
卡夫卡在作品中對死亡美好的描繪絕非偶然,這是他一生對死亡思索追求的結果。他認為死亡的美好在于它真正超越了世俗生活的瑣碎無聊,紛繁無序而使個體獲得永恒的安寧,因此他不但在作品中用純真的情懷過濾了死亡的悲哀、痛苦,凸顯了死的柔美、寧靜,而且在生命最后的歲月中始終懷著對死亡的美好想象。在生命的后期,除了美好的愛情之外,應卡夫卡的要求,鮮艷的水果和鮮花一直陪伴在他的床前;由于喉頭癌的折磨,作家只能用筆傳達簡短的信息,而他關注最多的是“紫羅蘭”“芍藥花”;在彌留之際,當他的情人多拉手捧鮮花來到他的身邊,他竟然睜開了眼睛,努力呼吸花的香氣,然后死去。這些場景給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以至于許多年之后,醫院的護士依然記憶猶新??傊?,卡夫卡通過絕無僅有的死亡實踐傳達了他獨特的死亡意識,死亡并不可怕,它可以是從容淡定,甚至是優雅美麗的。
三、死亡是崇高的
卡夫卡作品中的死亡同時充滿著崇高的意味,這是因為死者通常是卡夫卡式的悲劇英雄,如奮斗者、殉道者和拯救者。在他的作品中,奮斗者帶著與生俱來的卡夫卡式的執著,殉道者攜著令人扼腕的獻身精神,拯救者懷抱著耶穌式的救贖在死亡之路上飛奔。《城堡》中的K是奮斗者的典型,無論他被讀者賦予何種解讀,我們都不能否認他那令人肅然起敬的執著精神。且不說他在進入城堡的努力中耗盡了自己的一生,單單就為進入城堡而進行的種種精明的算計以及與此相關的反反復復的希望與失望就足以使普通人自嘆弗如,甘拜下風,無怪乎有人稱他為“現代的浮士德”。而《在流行營》中的軍官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殉道者,為了維護前任指揮官的權威,證明刑具是實現公正的必要保證,他判決并執行了自己的死刑。從旁觀者的角度評說,他愚昧可悲、咎由自取,但這只不過是別人的視角,又與他何干?站在他的立場上,能夠懷著對信仰的忠誠,自豪地與死神攜手正顯示了作為殉道者的崇高。《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拯救者,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后。父親的衰老、母親的病痛、妹妹的前途從來都是他最深的牽掛:變形前他從事自己討厭的推銷員工作,忍受工作的枯燥、同事的流言、上司的苛責,只為家人可以衣食無憂;變形后,當他意識到自己已然成為家庭的累贅時,他選擇悄悄地死去來使家人獲得解脫?!娥囸I藝術家》中的藝術家則集奮斗者、殉道者與拯救者于一身。在對藝術追求的執著方面其與K無異,但與K帶著明顯市儈式的狡黠、希望借助他人的力量迂回進入城堡相比,藝術家的執著就顯得更為崇高。為了維護藝術的純潔,追求藝術表演的完美境界,他不但忍饑挨餓,還要費盡心機證明自己的清白,雖然遭到更多的誤解,但是卻從來不曾動搖;在為藝術而獻身的命運上,藝術家與《在流行營》中的軍官頗多相似,當饑餓藝術與死亡表演都已成為明日黃花時,他們堅持選擇了殉葬的命運。作為拯救者,藝術家似乎并不成功,因為他的死并不能拯救饑餓藝術的衰落。他的救世精神在于他以無與倫比的勇氣與執著詮釋了藝術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不可調和,以孤獨的死亡否定了庸俗大眾的隨波逐流。就像卡夫卡在短暫的一生中以無比的忠誠執著于文學創作的自由一樣,無論是前路輝煌還是希望渺茫,只是在堅定地向前、再向前,就像《萬里長城建造時》中接受了皇上臨終囑托的大臣一樣,為了一個承諾而在生活的荊棘叢中不知疲倦地左沖右突,哪怕遍體鱗傷。
四、結語
綜上所述,卡夫卡現實中充滿痛苦的生存體驗讓他深刻地認識到:與卑微地、恥辱地、無望地活著相比,死亡是自由的、美好的、崇高的,所以他不但頻頻通過作品對死亡進行藝術闡釋,而且時時陷入到對死亡的幻想中。但是卡夫卡最終沒能成為一個自殺者,因為他無比清醒地認識到,與生相比,死亡更能剝奪他創作的自由,這也正是卡夫卡的偉大之處。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無聊生活中,卡夫卡竭盡全力在生活與創作中疲于奔命,在作家與世俗身份中窮于應付,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是一個作家,一個追求完美的作家,他渴望孤獨的創作生活,卻生活在世俗的喧囂之中;他是一個死亡追求者,每日沉浸在死亡的幻想中,卻不能自由地完成死亡的跳躍。其中的掙扎、迷茫、憂郁、絕望在卡夫卡的日記與書信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長期在夾縫中生存的卡夫卡最終在心力交瘁中英年早逝,而他的一生似乎也成為一個關于死亡的悖論:即死亡是自由的,可是卡夫卡不能自由地死,因為他是作家;死亡剝奪了卡夫卡創作的自由,卻使他的生命與創作成為了不死的神話。
①{2}{3} 葉廷芳主編:《卡夫卡全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3頁。
④ 葉廷芳主編:《卡夫卡全集》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95頁。
⑤{6}{7} [奧地利]卡夫卡著,韓瑞祥、仝保民選編:《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頁,第63頁,第92頁。
參考文獻:
[1] 曾艷兵.卡夫卡與中國文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英]尼古拉斯·默里.卡夫卡[M].鄭海娟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6.
[3] 林和生.猶太人卡夫卡[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7.
作 者:劉宏鳳,文學碩士,河北宣化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學與比較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