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梳理了中世紀基督教理論化的發展軌跡,指出基督教經過教父哲學、經院哲學到唯名論的理論化發展,從而深刻地影響著后世的西方文化。
關鍵詞:基督教理論化 教父哲學 經院哲學 唯名論
一、引言
西歐的中世紀是封建制度建立和民族國家形成的時期。基督教通過傳教將強調個性和理想主義的希臘文化,強調國家、軍團、法律制度化的羅馬文化和強調血緣、家庭的日耳曼文化加以整合,形成了基督教文明,經過千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為今日西方人認同的西方文明。追溯基督教理論化的過程對我們理解西方文明不無裨益。
基督教文明確切地反映在對基督教教義的解釋上。由于對基督教教義的不同理解和解釋,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宗(教派),也形成了基督教神學。自2世紀至5世紀,在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教會和基督教教徒一方面面臨著被它周圍的世界滲透,融化,吸收的威脅;另一方面,在與其他各種宗教信仰,燦爛的希臘文化和哲學理性主義作斗爭時,基督教自身卻與那些異教力量在思想和感情上都有許多相通之處。于是,基督教的每個基層教會、每個信徒都卷入了這場為自己的信仰找出路的斗爭中。由于每個地方教會,每個信徒的情況不同,周圍環境不同,主客觀雙方之間的社會關系不同,于是形成了產生異端的社會基礎。然而,究竟什么是異端呢?異端就一定意味著邪說嗎?圣哲羅姆曾說:“一個人若沒有熱切的心和來自上帝的恩賜,絕不可能創立出一種異端。”圣奧古斯丁說:“弟兄們,不要以為異端能來自沒有心靈的人,創立異端的都是些巨人。”人們的思想總是與其特定的歷史社會環境相聯系,在復雜的辯證關系中相互依存。基督教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堅持及其發展正有賴于從基督教內部生長、釋放出無數異端。教會就是在不斷釋放出新的和舊的異端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所謂異端,其實無非是想把當時理性上與宗教上的所有難題一舉解決的某種嘗試。①
二、教父哲學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關于基督教教義的論戰中,誕生了“教父派”的四位杰出人物圣安布羅斯(Ambrose of Milan 約339—397,373年任米蘭主教,反對世俗君主干預教會事務)、圣哲羅姆(Jerome,約340—420)、圣奧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圣本尼狄克(Benidict of Nursia,約480—547,意大利修道僧,約529年在卡西諾山創立本尼狄克修會,其手訂《本尼狄克修會規章》成為西歐基督教修道會規章藍本)。“教父哲學”(Philosophia Patristica)是經院哲學產生以前占主導地位的基督教神學,是對基督教信條及其哲學的解釋。從2世紀起,護教神學家們宣傳基督教信仰,并使其日益教義化、儀式化、統一化和組織化。這些基督教權威神學家被稱為“教父”(Patres Ecclesiae),他們的神學理論被稱為“教父哲學”。
出生于巴爾干半島的達爾瑪提亞的一個貴族之家的圣哲羅姆,12歲前往羅馬學習當時盛行的人文文化。在羅馬生活了八年之后,由教皇萊比利烏施洗,入基督教。隨后遍訪高盧各地,在日耳曼西南部特里埃住了一段時間,374年前往敘利亞。圣哲羅姆把漫游與悔罪朝圣旅行結合起來,開創了此后歐洲朝圣的一千年的風氣。他崇尚友誼,在學術上喜愛爭論,對后世的學術界風尚產生了巨大影響。380年,圣哲羅姆在安提阿被任命為神職人員。他向一位皈依了基督教的猶太信徒學習希伯來文,然后又從師研習《圣經》,在教皇達瑪蘇的委任下,他將《圣經》的《舊約》和《新約》從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翻譯成了拉丁文,從此成為羅馬天主教的官方拉丁文本的《圣經》,名垂史冊。他最后的三十五年是在猶太的伯利恒修道院隱居中度過的。圣哲羅姆遺留下來的書札有一百二十二件,在這些書信中,他表現出對他那個時代的羅馬既愛又恨的情感。圣哲羅姆留給西方的遺產還包括倡導教會培養有高尚品德的婦女,由此創立了西方婦女文化的傳統。
圣哲羅姆的思想深受奧利金(Origen, 185—254,出生于亞歷山大城的希臘教父)的影響。領悟神秘的真知,才能使靈魂得救之說,新柏拉圖主義,斯多葛主義等都深深吸引了圣哲羅姆。因為這些學說都強調重建心靈對物質的統治。人靠沉思冥想進入神的深處,就能使世界歸屬自己。人盡管在現實世界中受社會政治的限制,精神上卻可以投入那“真正的存在”——神的存在。靠思想、知識和精神修養,就能得到解放、救贖和自我實現。奧利金將基督教簡單的信仰凈化,使它成為純粹靈性的哲學。他認為至善不是信仰(希臘文pistis)而是學問(希臘文gnosis),基督教斯多葛式的圣賢應當像上帝那樣隱退,像上帝那樣有智慧,他的行事為人應十全十美,隨時都能超越時空的限制,飛升到神那里,在稱頌和寧靜之中仰望神。這些觀點并非奧利金的精神自我陶醉,而是他賴以支撐自己辛勞、貧困、備受迫害的一生的堅實信仰(他曾自閹,又被戴修斯皇帝投入獄中并于254年慘死獄中)。達到了這種智慧后,要以智力去愛神(amor dei intellectuals)。可以說奧利金是希臘文化自由探索精神的代表。圣哲羅姆和后世的愛克哈特(Meister Eckhart,約1260—1327,德國新柏拉圖哲學家,神秘主義者,認為人可以直接與神交通,被認為是新教的先驅)、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荷蘭猶太哲學家,主張理性主義宗教觀)都深受奧利金思想的影響。圣哲羅姆認為肉體的激情與靈性的神游向外可以互相轉化,通過數學,尤其是幾何學(三位一體好比一個三角形,合起來為一整體,拆散就不構成圖形),可以達到對神的科學上的確定,即: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三位一體的理論。因此,圣哲羅姆是希臘文化影響下的知識分子,他既受奧利金的影響也受基督教—異教文化交融的影響。圣哲羅姆在其自傳《光照下的命運》(De Viris Illustribus)中所具備的希臘文化信仰和希伯來式的真理闡述交織一體的文風影響了西歐文學直到17世紀。圣哲羅姆架構了東西方兩個精神世界之間的橋梁。他一直是12世紀到16世紀歐洲人文主義者的偶像和典范,1516年至1520年伊拉斯謨還在瑞士的巴塞爾編纂圣哲羅姆的著作。
圣奧古斯丁于354年11月13日出生于北非塔加斯特城(今阿爾及利亞東北部蘇克阿赫臘斯城)。圣奧古斯丁自幼在啟蒙學校學習拉丁文和算術,12歲進文法學校,16歲只身前往迦太基求學,主攻修辭學。373年成為一名摩尼教徒。他開始研究占卜、星相,并熟讀西塞羅,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從376年開始,他在迦太基的學校講授雄辯術達七年之久。383年,他來到羅馬,招收學生講授雄辯術,同時研究新柏拉圖主義。新柏拉圖主義宣揚神是萬物的源泉和歸宿,是一種神秘的唯心主義哲學。這種哲學后來成為圣奧古斯丁教父哲學的基礎和靈魂。387年,圣奧古斯丁在米蘭接受米蘭大主教安布羅斯的洗禮,皈依基督教,后任希波主教。
圣奧古斯丁寫了大量的宗教著作,共93種,書信276封。其中最有影響的兩部著作是《懺悔錄》和《上帝之城》。《懺悔錄》寫于396—401年,共13卷,1卷至9卷采用自傳體,寫他皈依基督教前的經歷,承認自己犯了許多罪,向上帝懺悔,10卷至13卷對《舊約·創世記》第一章做了一些注釋,頌揚上帝六天創造世界的功業。《上帝之城》是圣奧古斯丁系統闡述其宗教思想和
歷史哲學的一部巨著,全書22卷。401年,西哥特人攻克了從未陷落過的羅馬城,震驚了整個西羅馬帝國,許多人認為這是392年狄奧多西一世正式立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而產生的災難,是神對羅馬的懲罰。圣奧古斯丁為了回應此說,用了十三年(413—426)寫成此書,書中說:天地間有兩種城,地上之城和上帝之城。地上之城充滿邪惡、罪孽、腐敗,最后終將毀滅,而上帝之城是美好、完善、永恒的。只有通過教會來主宰地上之城,當耶穌再次降臨人間,進行末日審判,地上之城就會變成上帝之城了。
圣奧古斯丁的神學理論龐大駁雜,主要內容有:上帝創造一切(神創論),上帝主宰一切(預定論),上帝給人的啟示是人們獲得智慧和認識真理的源泉(神啟說),人類中的一部分可以得救而升入天國是出于上帝的恩惠(神恩說)。圣奧古斯丁將古希臘羅馬的唯心主義哲學與基督教神學相結合,建立了基督教正統派神學體系,在中世紀,他的神學在西歐基督教會居于最高權威地位。
圣奧古斯丁總是把自己的思想、論述放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以至于到他的晚年426年至427年,殫精竭思,編纂了兩卷《再思錄》(Retractationes),對自己的著作進行反思和修訂。圣奧古斯丁的著作包羅萬象,無論是維護理性還是維護權威,論自由意志還是嚴格的命運論,都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找到,他也贊許異教哲學家,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在他生活的時代,一種屬于地中海西部,羅馬式的積極進取的世界觀開始形成。其觀念形態是現實主義的人本主義,特別重視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中的常識觀念,使之能抵抗來自東方的虛無主義和靈性的狂傲。在西方的教父神學家們看來,上帝和它所創造的一切是不可分的,都是善的。圣奧古斯丁宣稱在亞當離開伊甸園之前,人是沒有原罪的,推而論之,在人類始祖尚未犯罪以前,人不帶有原罪,亞當的純潔之身是上帝賦予的。他的沉淪導致了人類的墮落。但惡只是善的缺失,它不是一種實體。上帝在一切之中,給予人幫助,使人得到最后拯救,那包含著善,美和秩序。宇宙的本性就是歸向上帝。這種根本上的樂觀主義和探險進取精神充分地體現了圣奧古斯丁對天地萬物持肯定的態度,肯定世界和物質,認為物質宇宙的基石是健全的,完整的,唯獨人是不健全和經常處于危險之中。人有各種優異的天賦,但卻經常傾向邪惡的一方,易于受到各種理論、道德觀、肉體和權勢的引誘,為了拯救人性的弱點,人要依靠社團的力量。他斷定君士坦丁以后的帝國并不具備這種力量,而卷入權力斗爭混亂之中的基督教國家也不是那種能幫助人的社團,只有基督教會才具備這種力量,因為基督教會的傳統與權威是理性,知識和信仰的唯一守護者。
圣奧古斯丁的著作中所體現的理性精神,反抗精神,開明精神和靈性追求使他成為了后世西歐思想史上各種理性主義啟蒙運動的先驅。他的著作為后世歐洲學術嚴格要求思維的精密確切性奠定了基礎,也為西歐特別強調的科學精神奠定了基礎。思想力求全面、寬廣是圣奧古斯丁思想的特點,這一特點后來成了歐洲思想界的一個通則。
教父哲學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一神論的上帝觀;三位一體的救贖觀;絕對論的《圣經》觀;合一論的教會觀,即天下只有一個教會,教會就是神的家,教義總綱是信、望、愛。信是篤信上帝,望和愛乃是對上帝的祈禱。教父神學家認為,基督教的偉大就在于篤信,盼望和熱愛今生今世看不見的東西。基督教頌揚信、望、愛三德。有了信仰,相信靈魂不滅,就有永生的希望。有了信仰,上帝就在他心中。上帝是慈悲的,心中有上帝,就能博愛眾庶。
三、經院哲學
8世紀至10世紀,在查理曼的宮廷學校、基督教大修道院和教區學校,教父哲學逐漸發展成經院哲學(scholastike)。經院哲學是西歐中世紀主要哲學思想,因產生于天主教的學院,故而得其名。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例如,經院哲學家意大利人安瑟倫(Anselino,1033—1109)就主張“應該由信仰進到理性,而不是由理性到達信仰”。哲學只是“神學的婢女”,哲學的目的只在于論證基督教的教義和教條,從而維護教會的地位。由于經院哲學所研究的大都是脫離現實的抽象概念,其論證方法甚為繁瑣,因而后來也轉義為指任何繁瑣的哲學和理論。不過經院哲學的論證方法也有可取之處,這得利于當時的法國邏輯學家阿貝拉爾(Peter Abelard,1079—1142)。他在其《是與否》一書中收集了教會神父對150個神學問題的正反兩方面的陳述,為經院哲學論證方法鋪平了道路:先提出問題,再引經據典進行分析,最后做出判斷。
然而,經院哲學實際上體現的是一種獨特的基督教神學世界觀,是希臘哲學,阿拉伯哲學和基督教信仰相結合的產物。經院哲學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它用哲學的方法論證基督教問題,使基督教信仰系統化,理論化。第二,它研究的絕對前提和理論依據是《圣經》和基督教教義。第三,它借助于形式邏輯(三段論法)進行推論,基本方法是引經據典和思辨分析。所以經院哲學不僅僅指一種教學和學術方法。
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生于意大利南部一貴族之家,天主教多明我會會士。在理智和信仰的關系問題上,一方面他認為理智來自天主,肯定理智在自身范圍內的獨立地位,理智同信仰并不矛盾。這樣托馬斯·阿奎那就將“人”的認識從神的那部分剝離出來,為后世的文藝復興肯定人的價值提供了神學上的支撐。另一方面則和所有經院哲學家一樣,根據天主教教義,他斷言信仰高于理智。他運用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基本范疇“有”和“本質”來說明天主是“自有、永有的”。以萬物應有“第一推動力”的說法來論證天主的存在。他認為不可能證明世界的永恒性,并把世界描繪成由下而上遞相依屬的等級結構,說每一低級的存在都是把更高的存在作為追求的目的,天主則是最高的存在,也是萬物追求的最高目的。主張靈魂是身體的形式,但同時論證靈魂是不朽的。認為社會的不平等現象為天主所預先決定。肯定政權和教權都來自天主,但后者高于前者。他的哲學和神學體系后被稱之為托馬斯主義,主要著作有《反異教大全》和《神學大全》。在《神學大全》中,他將神學分為“啟示神學”和“自然神學”,二者都要聽命于萬物之主上帝。然而,正是托馬斯·阿奎那的這一分類,對后世歐洲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可以說托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在中世紀起支配性地位,在西方歷史的發展轉折點上轉變了和塑造了西方文化。在國家政體上,托馬斯·阿奎那反對專制是因為擔心世俗權力過于強大,因此主張神權至上。他并不反對君主政治,只要君主不過于專制就行。他還有一個著名的秩序論。認為整個宇宙是神、理性和政治權威這三重秩序組成的,因此法律應該分為四類:一、永恒的法——由神的理性所規定;二、自然法——它反應神人關系,是永恒法對人類世界具體適用的規范;三、人定法——國家法律,應該按自然法精神制定;四、神法——就是上帝通過《圣經》和教會給予人的啟示。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神學理論構筑了中世紀封建階級的思想理論體系。
四、唯名論
經院哲學體系在托馬斯·阿奎那手中發展到了頂點,隨后就出現了唯名論(Nominalism)與唯實論(Realism)之爭。經院哲學家中的唯名論者堅信事物是先于概念而存在的。他們反駁那些主張概念先于物質而存在的唯實論者,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與哲學是混在一起的,這是基督教文明對后世文明的一個重要貢獻。在這個時期,在英國連續出現了好幾位神學家都是在認識論上強調感官、感覺、經驗的作用,如羅杰·培根(Roger Bacon,1216—1292),索爾斯伯里的約翰(John of Salsbury)。他們都到過歐洲大陸,都在巴黎大學學習過,然而在認識論上,他們卻不同于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他們是神學中的經驗派。其原因也許在于大陸受到太多的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古希臘文化注重內心生活,蘇格拉底的名言即是:“認識自己”。而大陸經院哲學也把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興趣拉向內心,阻滯了實驗哲學的發展,而地理環境所造成的與歐洲大陸分隔的英國更多地受到日耳曼民族進取、征服、行動的精神文化的影響。日耳曼人的情感是進行曲式的,充滿了雄壯與悲愴,充滿著征服,充滿了蠻橫的硬干精神。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代價的冒險精神和享受獨立自由樂趣的品質都是日耳曼民族所特有的。這也許是經院哲學家中的經驗派大多誕生在英國的又一原因。正如恩格斯指出:“唯名論是唯物主義的最初形式,它主要是出現于英國經院學者中間”。13世紀,現代科學也已萌芽。科學家已經知道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牛津大學神學教授、哲學家,羅杰·培根(Roger Bacon 1216—1292)博學多才,喜歡實驗研究,寫了多部科學和哲學著作,在語言學、光學、天文學、數學等方面頗有建樹。以數學,光學實驗開西方實證科學先聲,其著作《大著作》為當時英國的科學大全。他認為人們不應盲目追隨古代的權威,而應自己進行實驗。證明前人的自然科學理論的唯一方法就是觀察和實驗,認識必須依靠經驗。他提倡實證科學,對英國科學思想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思想在16世紀引導著人們去探索天體和整個物質宇宙,也深刻地影響了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的真正祖先”弗蘭西斯·培根的實驗哲學的確立。
英國另外兩位唯名論經院哲學家是鄧斯·司各特(Duns Scouts, 約1265—1308)和威廉·奧卡姆(William of Occam,1300?—1349?)鄧斯·司各特認為應當將神學與哲學區分開來,把神的獨斷意志與人的自由意志區分開來。神的獨斷意志是基督教義的基礎,而人的自由意志是人的基本屬性,其地位遠在理性之上。人的自由意志可以使人憑借理性來自由地探討哲學問題。鄧斯·司各特理論的重要性就在于認可神學的真理與哲學的真理都是客觀存在的,突破了在中世紀西歐學術界占統治地位的神學一元論。威廉·奧卡姆也極力否認神學與哲學的兼容性,否認可以用理性來證明基督教義。他指出經院哲學力圖從普遍引出個別,因而總是在一個又一個抽象觀念中繞圈子,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威廉·奧卡姆鮮明而犀利地提出:“不要增加超過需要的實體!”此語后被稱之為:“奧卡姆剃刀”。可以說威廉·奧卡姆復活了古代唯名論。“由于唯名論的復活,人們就對直接感官知覺的對象重視起來,這種精神打破了人們對抽象觀念的信仰,因而最后也就促進了直接的觀察與實驗,促進了歸納研究。”②雖然唯名論新思潮一再遭到教會的禁止(巴黎大學直到1473年還在強迫推行唯實論),但唯名論很快發展成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知識界的主流思潮,為現代科學的興起營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圍。
五、結語
綜上所述,基督教經過教父哲學,經院哲學到唯名論的理論化發展,從而深刻地影響著后世的西方文化,其理論化的過程與文藝復興和現代科學的興起有密切的聯系。
① [奧斯利]弗里德里希·希爾:《歐洲思想史》,趙復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頁。
② W.C.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李珩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51頁。
作 者:姜平,成都師范學院外語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