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背景
“交流學習”作為新課程的重要學習理論,已為廣大一線教師所接受。然而,接受并沒有真正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教師往往不會或不愿意開放課堂。基于此,我們外語組結合學校在2011年12月組織的“關注學生,有效教學,提升質量”的課堂教學展示活動,就“有效的課堂交流”這一主題,開展了“一課二磨”的校本教研活動。
二、教研過程
1.理論學習,提高認識
為了從英語教學的源頭,尋找師生有效交流的策略,形成新的理論高地,教師們有意識地邊學邊實踐,使實際經驗和教學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創新的思想火花。圍繞“有效的課堂交流”這一主題,教師們集中學習了《對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觀察與研究》和《談英語課堂中師生的有效互動》,自學了紹興市教育教學研究院編印的《教育新視野》第6期。
2.兩教兩議,研究課堂
以課例為載體,有利于教師聚焦課堂,改進教學方式。袁海燕教師以《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the bus had already left》作為研討課,展示教學過程,為教研組的研討活動提供了素材。
課后,我們教研組就袁老師的這堂研討課,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袁老師先闡述了自己對這篇課文的處理,再結合教材,解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最后還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之處。教師們對袁老師的不足之處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見。
教師A:用“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the morning before school?Do you like morning?Why or why not?”的復習問答導入本課,重復問了四次,讓四個同學回答,盡管有些機械,但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是有必要的。并且,由于問題簡單,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活躍課堂氣氛,也為呈現新課做好了鋪墊。不過,交流的方式過于單一,全是師問生答,不妨再加一些生問生答。
教師B:用數軸加圖片的方法導入過去完成時非常簡潔、有效。接著,更換圖片,讓學生用過去完成時來組句,富有挑戰性,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這種交流情境的創設非常到位,基本上不用教師提示,學生舉手發言很積極,便于學生理解過去完成時。
教師C:我認為本課的失敗之處是讓學生看著課文中的圖片,用過去完成時說“Tina’s Morning”。袁老師的本意是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但是由于圖片所表達的“過去完成時”不明顯,學生說不上來,結果浪費了不少時間。而為了使教學順利進行,袁老師只有自己代為回答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部分學生不理解某些單詞和詞組的意思,如“over seven o’clock”“wash herself”“get in the shower”“realize”等。因此,教師不妨把要求變一變,不必強求用過去完成時,就當做一般的看圖說話進行練習。把學生想到的好詞、好句都寫在黑板上,再經過對比和分析,學生掌握的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教師D:聽力結束之后,袁老師設計了一個編對話的環節,老師問“Tina,Why were you late?”學生應該有話可說,但是又冷場了。我認為袁老師沒有把握好交流的時機,而且沒有留足交流的時間。課文中的句子還沒來得及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叫學生怎么開口說呢?
在綜合了大家的意見,取長補短之后,袁老師又為我們開了一節研討課。袁老師先為我們細說了兩節課的不同之處,接著,教研組的老師再次就這堂研討課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
教師A:比起前一節課,交流的方式有了很多變化。如復習階段,有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如做聽力時,有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個體與集體之間的互動。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與同學交流的空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興趣盎然。
教師B:在這節課上,交流不是形式,而是一種方式,特別體現在“讓學生看著課文中的圖片,說說Tina’s Morning”這個環節。像圖1,有學生說“This morning,Tina woke up late.”又有學生說“This morning, Tina overslept. When she got up,it was seven ten.”再有學生說“This morning,Tina overslept. When she woke up,it had been over seven.”不同知識背景、認知水平的學生通過交流,達到了相互補充、修正學習的目的。
教師C:說起評價語,我可以用準確、多樣來概括。就以“看圖說”話為例,學生說“This morning,Tina woke up late.”袁老師給出了“Your sentence is short but clear.”的評價。學生說:“This morning,Tina overslept.When she got up,it was seven ten.”袁老師說:“You are very careful.”學生說:“This morning,Tina overslept.When she woke up,it had been over seven.”袁老師說:“Your sentence is wonderful.”這種針對不同學生作出的個性化評價,使評價真正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助化劑和催化劑,建立了良好的課堂氣氛。
教師D:在這一節課里,老師的“獨角戲”少了,師生互動的“交響樂”成為了課堂的主旋律。但是,互動的面不廣,可能是由于我們學校英語學困生比較多的緣故。不過,我們得思考如何不讓這些學生做聽眾,不讓他們游離于課堂。
3.歸納共識,生成問題
教研組長盧老師圍繞本次活動主題,總結并歸納了大家的意見,提出了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①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②重視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③教師巧引導,促使交流的有效性。盧組長又提煉了大家爭論的焦點問題,提出“如何不讓學困生做聽眾”的問題,擬定為下次教研活動的主題。
三、教研收獲
本次活動使各位教師收獲頗豐,不但提高了理論認識,而且掌握了很多具體的實踐方法。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教師“滿堂灌”的局面,教師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提高課堂交流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
1.教師要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課堂結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首先要為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合作的教學氣氛,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參與交往,師生間應該建立一種平等的、合作的伙伴關系。這樣在傳授知識時,教師就不是自上而下地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一起探究和體驗。學生在課堂交往中才可能變被動為主動,將學習活動看做是自己主動參與、自我發展的活動,才能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
2.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訓練學生仔細傾聽。要求學生聽得細心、耐心、虛心和用心;②引導學生善于思考。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將靜態凝固的知識轉化為動態伸展的學習過程,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建構”;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吸引學生,問題要新、奇、難度適當,問在質疑之處,才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所提的問題應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能引導學生的交流向縱深發展;④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留給學生探索和思考的時間,給學生留有質疑問題、發散思維、評價批評、發言討論、實踐操作的余地,不能只顧完成教案進度而束縛學生的思考;⑤促使學生進行表達,訓練學生的交流語言。從教會學生一句完整的話開始,逐步讓學生學會說幾句連貫的話,使學生能進行有條理的交流;⑥鼓勵學生大膽評價。在傾聽別人發言的基礎上,學會比較別人的觀點,從中捕捉別人的閃光點。糾正別人的錯誤,尤其要學會反駁別人的錯誤觀點,從而在爭辯中構建知識。
3.教師巧引導,促使交流的有效性
(1)插問追索
在課堂交流中,學生常有表述不清、內容不全的狀況,這時教師可以采用插問的形式幫助學生。
(2)順水推舟
在學生復述故事時,教師既不可喧賓奪主,又不能似旁觀者般無動于衷,應用簡短的話語,鼓勵學生發言,避免出現冷場。
(3)巧撥釋疑
有時,學生在課堂交流時,并不完全理解別人的意思。這時,教師可適時地釋疑和點撥,但不能干擾學生交流的思路與情緒。
(4)畫龍點睛
在課堂交流討論中,有時學生發言的內容混雜,分不清重點;或說了不少,卻不得要領。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提些要點,起到畫龍點睛之效。
(5)幽默激趣
在課堂交流中,教師應使用幽默、風趣的格調,來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融洽師生情感。幽默激趣可為課堂討論與交流加點作料,同樣一個意思,說得巧妙一點、動聽一點、風趣一點,可能效果就大不一樣。
(6)小結評價
對學生的課堂交流,教師要適時給出評價。同時,在交流告一段落時,還要及時作出小結。無疑,教師的評價小結對討論交流的維系和深入及形成認識結果,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教研反思
這次主題式的校本教研活動還是比較成功的。教研活動中的討論,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而是抓住了課堂教學中的現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細節,從而聚焦重點,引發教師的深入思考。但是,我們不難發現這次主題式校本教研的不足之處:
1.理論學習不夠深入
我們應該在理論學習之后,開展一次專題式的討論會,讓每位教師反思目前課堂交流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有效的課堂交流”這一主題,讓每個教師選擇自己的課堂觀察方向,以便深入研究和剖析問題的本質。
2.反思能力有待提高
教師的反思應能夠抓住與問題本質有關的重要細節和因素,“言他人所不能言”,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后的真實原因。因此,我們不應該只滿足于教師口頭上的即興反思,還應要求教師能“動動筆”,在寫作的過程中提高反思能力。
※本文已獲紹興市教研案例評比一等獎。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元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