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
許多教師把心理問題看做是中小學生的普遍問題,有一些教師認為大部分學生的心理都不健康,而有些教師卻認為學生沒有心理健康問題。事實上,這兩種現象都不利于發展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講求實效,并深入實際,不流于形式。它需要學校按科學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并且經過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后才能上崗。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成果和問題
1.主要成果
城市中小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行政部門也開始重視;高校與科研工作者通過結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心理健康教師。各個學校都開始編寫相關的教材,不斷進行探索,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績。有的學校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課,進行以預防為主,心理素質的測試、心理輔導、心理矯正等為輔的心理咨詢工作,并且有了長足的發展。
2.主要問題
許多小城市的學校很難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夠的心理健康教師;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綱和教材難以適應實際情況的需要;難以全面、客觀地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沒有形成學校、社會、家長三方的合作;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課時數;沒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機制等。
三、青少年心理素質培養的目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教育是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共處、學會做事和學會生存。以此為標準,結合教育發展的趨勢,對青少年培養的目標,應包含培養自覺、獨立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深刻、敏銳的認識能力,有很好的生存能力,有靈活、機敏的應變、應急環境能力;具有優良的品質意志,并有充滿自信和健全統一的人格,具有團隊精神,對人尊重、理解、寬容,在集體中是受歡迎的角色;能耐受挫折、承受失敗,有強烈的事業心、崇高的理想和健康的競爭心理,不嫉妒他人的成功,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有很好的思維方法,有獨立、獨特的創新精神,敢想象,善于利用知識發明創造,善于策劃,快樂地做事,會解決一些錯綜復雜的問題;能不斷完善和發展本人的個性,能敞開心扉對待自己信任的人,隨時愿意幫助別人或尋求別人的幫助。
四、在學校做好心理輔導的思路
學校心理輔導是運用專業的知識技能,為學生提供合乎其需要的服務與協助,讓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容納自己,根據自身條件,明確個人的生活目標,提高心理素質,消除年齡增長帶來的煩惱與障礙,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并能很好地適應工作、學習及人際關系的處理。學校心理輔導的主要目標是潛能開發和促進成長,并挖掘行為的合理需要,系統思考各種變量如何影響心理行為,讓學生負責任地選擇具有可塑性的行為和價值及健康成長的方式。
學校心理輔導是一種新的素質教育途徑,它可以通過三種途徑實施:一是各科教師在教學中應以班級領導者的角色,通過確立師生關系,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在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二是班主任、心理教育輔導教師和本班各科教師應協同努力,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班級活動等,使團體的每個人與團體一起成長;三是應以心理咨詢人員、心理輔導為主,針對學生個體的心理問題和一些特殊的心理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幫助、診斷、設計和探索。
五、培養教師優秀的心理教育能力
教師的心理教育能力有兩種,分為一般性能力和特殊性能力。一般性能力包含培養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思維力的能力;培養情感的能力;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養個性心理特征的能力;培養意志力的能力;進行心理咨詢的能力;上好心理教育課的能力;教育家長心理的能力;評估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能力;培養活動課教學心理素質的能力;培養實踐能力、創造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特殊性能力包括數學能力、繪畫能力、體育能力、語文能力、音樂能力等。其重點要素是:深刻而靈活的思維能力、創造力、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觀察力、組織能力、良好的記憶力、心理教育過程的自我監控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鄱陽縣古縣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