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乒乓球比賽不僅是體能和技術的較量,還是心理素質的抗衡。因此,乒乓球運動員既要有良好的技術動作和身體素質,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本文擬就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訓練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青少年 乒乓球 心理訓練
一、青少年心理訓練的重要性
我國著名的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曾經(jīng)說過:“平時練的是戰(zhàn)術,比賽比的是心理。”在乒乓球比賽中,雙方的技術水平往往相當,所以比賽的結果主要取決于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好的運動員情緒穩(wěn)定、自信心強,在比分領先時,能夠沉著和冷靜;在比分落后時,也能做到臨危不亂、頑強拼搏。而心理素質差的運動員,在比分落后時,往往會喪失信心;而在比分領先時,想贏怕輸,結果反而失去了優(yōu)勢。
這種現(xiàn)象在青少年乒乓球比賽中屢見不鮮,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少年閱歷淺,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容易激動,最終影響比賽時的發(fā)揮。因此,教練員重視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訓練,有利于運動員明確訓練目的與比賽的動機,能正確對待比賽,也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維能力和穩(wěn)定情緒,對培養(yǎng)人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青少年心理訓練的具體內容
1.強化自信心的訓練
自信心是每個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之一。多激勵和鼓勵運動員,就會讓運動員多一份自信,對培養(yǎng)他們在比賽中的心理素質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藝高人大膽,膽大藝更高”,這其中就包含了技術與心理之間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因此,教練員對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要進行自信心教育,要多鼓勵他們。
強健的體質、良好的專項素質和充沛的精力是“自信心”的物質基礎。乒乓球運動除了要有擊球技巧之外,還必須具備反應靈敏、協(xié)調、速度、力量和耐力等多種專項身體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的“自信心”。因此,在乒乓球訓練中,青少年要特別注意加強身體素質的訓練。
2.提高心理狀態(tài)、意志品質、韌勁等方面的訓練
青少年運動員在比賽中,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他們往往受眾多因素的影響,而教練員和家長兩個因素的影響較大。一方面,有的教練員在學生沒打好球時,總是一味地埋怨,甚至對學生進行體罰,以至于學生一看到教練員,就會想到輸球后果,從而導致壓力過大,產(chǎn)生心理負擔;另一方面,絕大多數(shù)家長對孩子采用雙獎制,即輸贏都有獎。贏了比賽,就要什么有什么;一旦輸了比賽,就拳腳相加。
上述情況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應該做到:首先,要求學生在平時刻苦訓練,不斷提高個人技術。只有提高了個人的水平,才能在比賽中有更多獲勝的把握;其次,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求學生善于動腦,訓練學生分析勝負原因的能力,特別是分析對手優(yōu)缺點的能力;最后,教練員要多鼓勵學生,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使其從緊張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調節(jié)運動員的心態(tài)。
3.賽前心理準備及心理適應性訓練
在比賽前,運動員應做好技術和戰(zhàn)術的準備,這是為了使自己在比賽中打得更好。因此在比賽前,不僅要做好技術和戰(zhàn)術準備,還要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即不僅要做好拼搏的心理準備,還要做好到了關鍵時刻,抓住機會能贏的心理準備。面對實力相當?shù)膶κ謺r,更應預測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多做針對性的心理準備,以便在比賽的“心理對抗”中,始終使自己處于主動地位,力爭比賽的勝利。
賽前進行心理適應性訓練,可以采用實景模擬比賽的方式,根據(jù)比賽的實際情況和運動員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如模擬對手特點、模擬不同比賽,甚至模擬裁判的錯判和誤判。這些模擬可以幫助運動員集中注意力,只想技術和戰(zhàn)術,忽略裁判的行為、觀眾和場外環(huán)境。11分賽制提高了比賽勝負的偶然性,對運動員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教練員要有意識地增加心理訓練的內容,培養(yǎng)青少年運動員敢打敢拼的頑強精神。
三、結論
心理因素會影響運動員技術的發(fā)揮和體力潛能的開發(fā)。因此,教練員應認識到心理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心理訓練貫穿在每一個訓練環(huán)節(jié)中,在教好學生如何打球的同時,教會學生正視自己的失敗,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培養(yǎng)他們樂觀、積極的精神。同時,教練員還要注重訓練中的一般心理訓練和賽前專門心理訓練,從認識和分析能力、自身調節(jié)能力等方面入手,培養(yǎng)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丁曙,張同寬.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臨場焦慮狀態(tài)及控制方法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1).
[2]王鵬.淺析乒乓球運動員的心理訓練[J].遼寧體育科技,2005,(3).
[3]周京蘭,李莉.乒乓球競賽過程的心理分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99,(2).
(作者單位:翁瓊 南昌市體校;程麗芬 江西教育學院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