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教學目標的重要基礎學科,小學科學已經成為了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筆者結合新課程理念和小學科學課程教育的特征,以交流與合作為方向,以引領學生合作學習為目標,將小組合作學習引入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
一、小學科學教學趨向合作化
在新的課程標準下,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引領他們學習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認知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眾所周知,科學知識具有復雜性與細致性,科學知識的學習與研究需要極強的實踐性與思維性。所以,小學科學的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趨向于合作化。當前,小學科學新課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和科學學習與研究的這一要求相符。
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引領學生展開合作探究學習,發揮團隊的凝聚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各盡所長,在優勢互補的團隊合作學習中,掌握科學知識,鍛煉科學素養,培養合作能力。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班級授課制的背景下,以學生學習小組的形式展開課堂教學,通過團隊交流,最大限度地發揮群體的積極作用,最終進一步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因為其實效顯著,被譽為十幾年來教學改革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形式。筆者認為,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展開教學,對于引領學生展開合作學習至關重要,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它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最好方式;另一方面,它能團結學生、增強班級凝聚力,同時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群體作用,幫助學生在合作、交流、互助的學習氛圍中,解決科學問題、培養科學素養。
三、小組合作教學實踐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教學,我們可以依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根據學生的性別比例、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個性差異、遵守紀律等實際情況,將學生合理搭配,劃分學習小組,每組6~7人,這樣有利于學生小組內部的交流與討論。
筆者以小學科學中《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教學為例,進行詳細分析與說明:
1.師生合作,確立教學目標
首先,教師應當了解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以課本為基點,與學生進行交流,共同確立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在《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預習教材的內容,而后進行小組討論,師生共同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樣做,一方面讓學生能夠了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也為課堂教學指明了方向:①了解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②認識食物鏈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③認識食物網,把握食物鏈同食物網之間的關系。當教學目標確立以后,就要以此為基礎,展開下一步的學習了。
2.教師啟發引導,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方法
在教學目標確立之后,教師的啟發引導是讓學生從教學目標過渡到知識掌握的必要準備。教師應當為學生展開小組內部討論和小組間的交流提供必要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獨立學習和初步感知教學內容做好準備。比如在“食物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誰吃誰”的問題,啟發引導學生,讓他們通過教材閱讀、小組交流、充分討論和積極發言等形式,最終得出“大多數食物鏈是從植物開始”的結論。
3.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教師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開始進入小組討論的合作學習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對小組學習的情況進行調控和指導。例如在《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教學中,教師要按照以下環節進行:①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展開小組討論;②力求小組交流方式的多樣化,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4.組間交流,綜合評價,班級交流,總結鞏固
在所有小組都進行了總結匯報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小組的總結情況,對各小組進行綜合評價。最后,師生共同對照先前確立的教學目標,看看是否完成了教學目標,并總結整堂課的教學情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分清脈絡。
參考文獻:
[1]陳靜.選擇恰當時機,促成有效合作[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1,(3).
[2]郭德俊,李原.合作學習的理論與方法[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4,(3).
[3]裴娣娜.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發展性教學實驗室研究報告之二[J].學科教育,2000,(2).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