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以教材為基礎,以教學大綱為導向,把所講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并輔以多種教學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示、音像等方式,把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使學生通過視、聽等器官的接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
那么,如何有效地巧設情境呢?筆者認為,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可采用以下四種方法。
一、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在現行教科書中,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生動的歷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筆帶過。因此,教師要借助豐富多彩的史料,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實教學內容,再造歷史形象,以彌補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學“九一八事變”時,筆者通過一段簡短的影片,將日軍的侵華陰謀、南京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都鮮明地展現出來了,這不僅增強了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拉進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歷史事實中,能更準確、更透徹地掌握史實。
二、運用優美的語言,引起學生的共鳴
優美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美感,生成一種積極的動力。教師可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沐浴在情感的暖流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一句簡潔、有趣、活潑的開場白,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歷史課堂上,教師以真摯、飽滿的情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把歷史的魅力,借助教師的情感,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深刻理解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運用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畫面刺激大腦,能產生較強烈的條件反射,人們會更容易掌握和記憶知識。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教具,創設不同的歷史情境,從不同的角度來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感性認識。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形成清晰的歷史表象,形成形象思維,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還可以有效地揭示歷史事件的本質及其相互的聯系,加深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
四、積極、有效地開展各種課外活動
為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彌補課堂教學的欠缺,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活動,如結合鄉土教學、參觀遺址、邀請革命前輩做報告、撰寫歷史小論文、舉辦古詩詞朗誦賽等,把學生“帶入”歷史,“重游”歷史。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保證課堂教學內容的有序進行,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情境的創設不但關系到學生是否有興趣學習和主動探尋知識,還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因此,在歷史情境的創設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1.真實性
雖然我們不可能重復昨天的歷史,但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歷史情境還原歷史,讓學生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審視和認識昨天。
2.趣味性
如果教師能夠創設有趣的情境,就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歷史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充分挖掘歷史的現實性、趣味性、審美性等因素,營造一個愉悅、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開放性
教師應該創設一個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創設共同研究的情境。教師還應突破傳統的設問方式,設置具有批判性、現實性、新穎性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要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提出和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不應局限于教材,而要打破歷史課本的框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重新整合課本內容,適當地拓展課本內容,引導學生鑒古知今、關注現實。
總之,創設新穎、生動、開放的歷史情境課堂,在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而且為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前景指出了一條新路。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東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