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的種類及作用
“讀”包括朗讀、默讀。“朗讀和默讀是閱讀的兩種形式,也是教學中最常見最重要的訓練。”朗讀就是反復地讀,最終達到能背誦的程度。它是視覺、發聲、聽覺、思維活動的結合,它對語文學習的作用是其他形式無法替代的。朗讀要求發音清楚響亮,流利而有感情,符合不同的口語語調,讀出詞語之間、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停頓,并注意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因此,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文章的風采格調、邏輯脈絡、語言表達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對他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默讀即無聲閱讀,是用大腦直接感受文字的意思,而無需將文字轉化為聲音,它是獲取文字信息、局部知識的主要手段。默讀更有利于對內容的思考、比較、理解。
二、農村初中語文教學需要重視“讀”
從語文教學的規律來看,初中階段是學生從朗讀向默讀轉化的階段,學生還需要依靠朗讀,來維持注意力的穩定。
長期以來,農村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家中沒有多少可供他們閱讀的書籍,而且一些家長也認為,讀課外書是“不務正業”,這就導致了農村初中學生幾乎無“書”可讀的現狀。另外,農村初中學校的圖書室里的藏書量少、質差,無法開展正常的借讀、閱覽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初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的積累、流暢語感的培養。
三、激發學生興趣使農村初中學生樂于“讀”
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在訓練學生“讀”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讀”的興趣。
1.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古語說,親其師而信其道。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平等、自由的語文學習空間中學習,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從而對語文產生更大的興趣。
2.增強教學的形象性
要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教師首先要創設情境,創造氛圍。初中學生的思維還需要借助于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因此,創設一個色、形、聲俱全的情境,對學生的朗讀是非常必要的。筆者曾聽過一位語文特級教師上的一堂示范課,一篇要求一節課完成的“閱讀課文”。在課堂上,學生朗讀的次數多達16次(包括齊讀、分組讀、抽讀、表演讀等),但學生卻學得很愉快、很輕松。
3.教師示范
語文教師只有通過展示自我,進行言傳身教,才能使學生信服。如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的旁征博引能激起學生課外閱讀、誦讀的極大興趣。
4.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對教學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的差異,在閱讀詩文時的體驗和感受也不盡相同。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不要強求學生們的理解完全一致,應以他們個人的思想深度、學識積累、生活經驗、審美水平為基礎,給學生適當的指導和點撥,來調動他們閱讀的積極性。
5.開展朗讀背誦比賽
為了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檢查閱讀訓練的效果,教師可以舉行賽詩會、成語接龍比賽、背誦比賽等。這樣,學生會產生一種成功感、滿足感,更能進一步地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6.向課外延伸
就文本而言,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閱讀材料,讓他們產生探究和閱讀的欲望。如在學習《出師表》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出示《前出師表》、成都武侯祠對聯、杜甫《蜀相》詩;在學習《岳陽樓記》時,給他們出示《黃鶴樓》詩、《滕王閣》詩、序文等。有了教師有意或無意的“提醒”,學生自然會利用課余時間,去收集閱讀材料,進行誦讀。
綜上所述,對缺乏閱讀材料、閱讀習慣的農村初中學生來說,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有限的閱讀資源,堅持不懈地進行“讀”的訓練,直至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赤土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