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是學生接受新知識、學成新技能的最主要的環節。只有提高聽課的效率,學生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有所收獲。那么,怎樣讓課堂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住學生的耳朵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講演。筆者認為,教師要像一個修行中的高僧,在不斷的覺悟和踐行中,以自己的課堂講演藝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一、修煉自己的聲音,讓它引人入勝
音色是最具區別的語言要素。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說話聲音自然也各不相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揣摩不同人物的音色特點,讀出人物的年齡和性格特征。如在朗讀《晏子使楚》中,要把晏子的話讀出有膽有識、能言善辯的大臣腔,要把楚王的話讀出清高、傲慢的大王味;又如在朗讀《夜鶯的歌聲》中小夜鶯回答軍官的問話時,要讀出天真、活潑、機智的童聲,切忌讀成了沙啞的老夜鶯;在朗讀《挑山工》中挑山工的話時,聲音要粗、語速要慢,切忌讀成了稚嫩腔調。如果教師能像口技師那樣描摹千奇百怪的聲音,那他的教學一定傳神入畫。
二、修煉自己的學識,讓它才思橫溢
語文教師應當是一個成功的演講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巧妙地駕馭藝術性的語言,以聲調、態勢為工具,把深遠的思想和哲理說得清晰明了,把細膩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使觀眾隨他們情緒的跌宕起伏而發生喜怒哀樂的變化。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修煉自己的學識,使自己變得才思橫溢。
如果把課堂要教的知識視作一滴水,那它必須來自于教師的一杯水。語文是座大觀園,它的精神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課前教師要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有價值的內容。當然,從“大語文觀”出發,教師還應當積累更多的百科知識,有自己獨特的精神體驗,使自己見多識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厚積薄發。
三、修煉自己的語言,讓它妙趣橫生
幽默是智慧的結晶。學會幽默,既能點亮自己的智慧,又能取悅他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修煉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讓語言成為課堂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如有位上了年紀的女教師被學生喚作老太婆,她幽默地說:“不要叫老太婆,要叫老師。”看!多么輕松地化解了尷尬。教師要面對太多的學生,經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場面,這就需要教師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幽默的語言藝術。
四、修煉自己的表情,讓它神采飛揚
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最靈敏、最復雜、最準確、最微妙的晴雨表。教師要善于把語言文字所要表達的情感,用最鮮明、最恰當的表情顯示出來。然后,通過自己的表情對學生施加心理影響。表情應該是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既可以像魯迅先生的講演那樣質樸自然,也可以像羅斯福總統演講時有滿臉的動人表情。
總之,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若能成功地運用演講藝術,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將深奧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并配以富于變化的語調、表情或手勢,來表達教材的思想感情,這不僅能牢牢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優化課堂教學,增加教學魅力,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西省尋烏縣上坪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