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筆者認為,學習化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多姿多彩的生活實際成為化學知識的源頭,讓學生始終對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化學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一、捕捉生活現象,引入化學問題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用適宜的生活現象來引入新知,并提煉出其中的化學問題。例如用磚砌墻和貼瓷磚時,先要將磚和瓷磚用水濕潤;新買的鋁鍋,燒過自來水后有黑色斑點;經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長得更茂盛。通過講述這些奇妙的現象,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學習和掌握水泥、鋁和氮氣的性質。由于有了跟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導入,他們對于新知的學習就更加有目的性,興趣自然產生。
二、創設生活情境,感受化學問題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化學知識,創設現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愿望。所以,教師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著手,選擇學生身邊生動有趣的、有利于學生探索的事物,作為創設問題情境的素材。比如家中的食鹽為什么會變潮?樂山大佛為什么會慢慢被侵蝕,我們應該采取什么保護措施?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飲用?又如筆者在講能源問題時,用了這樣一則漫畫:畫面上,有一位小朋友凍得瑟瑟發抖,向媽媽求救,媽媽說世界上的煤已經用完了。就這么簡單的一幅漫畫,卻讓學生產生了許多聯想,因為這是學生感興趣和熟悉的話題。
三、參與生活實踐,認識化學問題
任何束縛住學生手腳,只允許他們冥思苦想的教學方法都是不科學的。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例如在講解皂化反應時,讓學生在實驗室里,自己動手做一塊有顏色、形狀、香味的肥皂,他們的積極性非常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因為他們從中感受到學習化學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聯系實際,開展力所能及的化學小實驗,以及解釋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某些化學現象,例如沖洗膠卷;對土壤成分的檢測;分析廢氣和廢水的成分,以及它們對自然界的污染情況、如何進行防治;解釋鋼鐵銹蝕的現象,如何進行防護;了解建筑、合成材料的性能和應用;檢測福爾馬林。這些實驗都有助于學生運用化學原理,積極展開思維,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所以,化學教學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去分析與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化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化學知識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在化學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逐步把生活知識化學化,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體驗化學問題;另一方面,教師還要讓學生把所學的化學知識自覺地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中,實現化學知識生活化,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如“非典”時期,在學生學習了常用消毒劑的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份科學使用家用消毒劑的宣傳單,分發給鄰居和親朋好友。這樣,他們能從中體驗到成就感,感受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麗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