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感到,恰到好處的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之一。在設計提問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提問應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并且問題要細化,可操作性強,要利于思考和便于討論。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提問,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提問
這種提問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認真研究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大量收集學生可能接觸到的社會、經濟、科學和生活中的各類信息,再結合教學目的,設計出為課堂教學服務,且能使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識提高到理性知識的提問。由于借助學生的已知來完成知識的遷移,這種設計的提問能直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人口問題”時,筆者是這樣設計提問的:我們居住的宜興市城區,面積雖擴大了幾倍,但人口也隨之增長了不少,這會給我們的城市帶來哪些問題呢?學生從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狀況、住房狀況和就業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后,筆者及時進行了總結,這樣既完成了“人口問題”的學習,又為下一個教學內容——農村人口遷移城市埋下了伏筆。
二、適當轉換教學內容,再設計提問
1.把教學內容轉換為提綱
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將課本中諸多陳述性的知識轉換成具有一定內涵和能反映地理基本原理的直觀性提綱。利用提綱進行提問,更能簡明扼要和形象地把學習內容表達出來,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便于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例如在教學“世界降水的分布”時,筆者設計了如下提綱進行提問:①世界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區分別在哪里?從赤道向兩極降水有什么變化規律?②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和西岸的降水有什么差別?在溫帶地區、沿海地區和大陸內部,降水有什么差別?③在山地、迎風坡和背風坡,降水有什么差別?
2.整合設計問題
地理教科書中有大量的圖表,它是學生發現知識、驗證知識、開發智力、形成能動認知結構過程的信息源。在備課中,教師應注重對教科書中的相應圖表進行深加工,設計出具有觀察思考和研究價值的提問,以求突破難點問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對說明地形圖的聯系圖進行深加工,筆者設計了三個提問:①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怎樣識別海拔和相對高度?②等高線密集部分和稀疏部分地形坡度有什么不同?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岸處的等高線各有什么特點?③山脊、山谷處等高線的彎曲有什么不同?這些問題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較快地理解圖中所包容的知識,為學生理解等高線地形圖奠定了基礎。
三、利用各章節后的“活動”內容設計提問
初一地理教科書增加了“活動”內容,其中有部分內容是教師設計提問的好素材。例如筆者利用課后“活動”中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層層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
四、循序漸進,設計遞進式提問
一些地理現象的形成是一個較復雜的過程,為了使學生便于理解這類知識,教師可將復雜的地理知識進行合理分解,降低其難度,提出一些假設,讓學生自己思考并推翻這些假設,然后教師再還原事實的真面目。
這種提問既適用于自然地理知識,又適用于人文地理知識和人地關系較復雜、難度較大的知識。它能在相對降低學習難度的條件下,使學生迅速理解和把握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系,同時也為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研究較復雜的地理現象時,筆者就設計了這種提問,較輕松地解決了知識難點和重點。如假設地球不自轉,那么,全球晝夜是怎樣的情況?太陽還會每天東升西落嗎?全球時間有差異嗎?
課堂提問設計得當是優化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自身的情感滲透,使提問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促進提問目的的實現,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外國語學校西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