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生活理念構建數學大課堂,就是將數學教學置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陶冶生活情操,從而折射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一、挖掘生活,積累數學素材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如學習“百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可問學生:“大家天天喝牛奶,你知道牛奶盒上寫的‘脂肪3.3%,蛋白質2.9%……’,這些3.3%、2.9%表示什么嗎?”又如在教學“數字與編碼”時,教師可讓學生課前先調查父母或朋友的身份證號碼,上課時全班進行交流,從而發現身份證號碼中隱藏的規律。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帶來的樂趣,領悟數學的奧秘,從中體現出數學的價值所在。
二、憑借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新課程強調,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和心理結構,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問題情境,在親切的學習氛圍中展開教學。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師可緊密聯系學生“購物”這個生活實際,創設下列情境:老師在超市收集了三條有關小數的信息,一塊橡皮0.8元、一支鋼筆12.55元、一本筆記本4.2元。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你能列出算式嗎?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怎樣進行運算的?于是,學生便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很快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并且探索出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使他們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
三、聯系生活進行充分感知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適時地賦予數學一定的生活色彩。如在“圓的認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各式各樣圓形的物體,如鑰匙圈、杯底、方向盤、車輪等。然后教師提出問題:“車輪一定是圓的嗎?”有的學生說:“是!”有的學生卻說:“不一定!”在沒有具體感知前,學生只是憑直覺,答案必定會有不同。教師便可以趁勢引導學生:“車輪如果不是圓的,會出現什么情況?”等學生思考片刻后,教師再用多媒體演示方形、橢圓形車輪的運行軌跡,學生看著方形或橢圓形車輪翻滾的樣子,都忍不住笑了起來,這一笑也讓學生充分感悟了圓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四、模擬生活進行數學實踐
把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能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生活意識,從而能激發學生進行數學實踐的強烈愿望。例如在學了“一個數加減一個接進整十、整百、整千數的簡便運算”后,筆者模擬購物情境,編制了一道綜合練習題:一個玩具廠獎勵設計師王叔叔199元,潘叔叔298元,沈叔叔97元。已知王叔叔原有1226元,潘叔叔原有2838元,沈叔叔原有559元。請你幫他們算一算現在各有多少錢?有了這個情景,大大提高了學生計算的積極性。接著,筆者進一步提問,三位叔叔領了獎金后,去商場購物。商品的價格如下表所示:
如果你是他們,你會買些什么?購買后還剩下多少元?學生們個個就像理財能手,制定購物方案后就動手算起來了。因為有多種不同的選擇,所以訓練量很大,這樣有利于學生鞏固和深化這種計算方法。
實踐證明,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善于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知識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的習慣,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