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具操作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
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恰當地讓他們進行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從操作中獲得新知,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創設學生喜愛的學習環境,把學具與興趣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學具的操作,給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驗和獨立思考的機會。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時,抽象的方位知識很容易讓學生覺得乏味,但是,有了學具卡片就不一樣,學生拿出“超市”“學校”“圖書館”“動物園”等卡片,通過剪一剪、貼一貼、說一說的活動,讓學生來當小導游,給大家指指方向,說說位置。在這樣輕松的游戲中,學生借助學具,聯系了數學與生活,連接了書本與現實,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二、學具操作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了學習,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激活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進行創新學習。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選擇恰當的學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時,讓學生利用學具,擺出自己喜歡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在擺的過程中,學生不但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邊、角特點,還發現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學具操作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學具操作活動中,經常由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把班級授課制下的個人接收轉化成師生之間或同學之間的多層交流,這樣既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如在學習“有余數除法”時,筆者讓學生拿出24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6份、7份、8份,并記錄每次分得的根數和剩余的根數,于是,學生有的遞小棒、有的分、有的數、有的記錄,既分工,又合作,等數據記錄好了以后,小組成員再討論,分析其規律。很快,學生們就會發現有2種平均分的情況:一種是正好分完;另一種是不能分完,而且余數一定小于除數。通過這樣的操作,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的意識。
四、學具操作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具操作需要學生親自動手,但如果教師組織得不好,很容易讓學生把學具當玩具玩。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使用學具的習慣,要求學生把學具擺放在固定的地方,只有需要使用學具時,才能把學具拿出來;在使用學具的過程中,教師要監控學具的使用情況,特別要注意對學生的指導。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使用學具的習慣,學具也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五、學具操作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學具的使用,改變了過去教師演示、學生觀看,教師講述、學生傾聽的被動模式,現在學生可以利用手中的學具,邊做邊學,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真切的感性認識。比如用3根小棒可以組成一個三角形,用6根小棒最多能圍成幾個三角形?學生在擺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擺出了立體圖形,得到四個三角形,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使用學具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和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我們要站在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高度,認識學具操作活動的作用,在“導”上下工夫,在“動”上做文章,把數學教學引入一個新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寧都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