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教學中,興趣的發掘與培養十分重要。拒絕說教,充分發揮學生的求知欲,讓興趣做引導,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以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本文從教學內容難易控制、趣味性和學生的接受程度等方面來探討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策略。
關鍵詞:興趣 師生情 難易控制 接受度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小學語文教師應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不能每天只進行枯燥的說教,而應該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造就“四有”新人服務。
一、溝通師生情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學生因為喜歡某位教師,而喜歡某門學科,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和敬業精神,而且還要有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另外,教師還應當注意激發學生的成功欲,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等非智力因素,以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筆者認為,通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其學習的積極性高漲。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也主張,課堂上要有活潑的氣氛,有笑聲、有幽默、有爭論。如果師生缺乏情感的交流,是不可能達到這種教學境界的,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再好的教學方法也是徒勞。
二、難易有度
難易有度,是學生維持興趣的重要因素。太難或太易的學習內容,都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筆者始終保持教學內容難易有度,如《畫》中有首詩,“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筆者引導學生加上“千”“萬”,變為“千山萬水”,以表示山水絢麗多彩之美;把“山”和“水”重疊起來,可變為“山山水水”,以表示土地、風景等。這樣的詞語擴充,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卻又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頓時被激發出來了。接著,學生還能舉出例句,如“我愛故鄉的山山水水”“我愛家鄉的青山綠水”“革命前輩走過千山萬水”。這樣,學生不僅都為自己學到了新知識而異常興奮,而且還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內容有趣
“志從趣生,興趣是求知的先導。沒有興趣,學生的主體參與過程將是很勉強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精心編排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科內容的特點,以及小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運用謎語、兒歌、游戲、實驗操作及音像媒體等教學手段,寓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于學生喜愛的活動之中,使學生從認識上、情感上、意志上予以高度專注,使學生的觀察更加敏銳、想象力更加豐富、思維更加活躍。
四、學有所得
一些不喜歡語文的學生常說,“我不會分析課文”“我不會寫作文”“語文真難”。實際上,就是他們感到學無所得。長此以往,會逐漸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逐漸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使學生感覺到學有所得,也是學生保持學習興趣的關鍵。筆者認為: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閱讀課外書籍,拓寬他們的視野,拓展知識面;其次,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因素,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從而獲得更好的成績,樹立自信心。這樣,他們在獲得愉悅感與自豪感的同時,便能逐步消除對語文的畏難情緒,從而產生一種內在的、積極的動力,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努力探索語文教學的新體系,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要用愛心、誠心、耐心對待學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地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西省余干縣九龍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