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初中語文的傳統教材,我們把它當做“虛構了一個無法實現的理想社會,反襯封建社會的黑暗,表現作者對理想社會的向往”的經典文言文來教學。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重視文章的主題思想,從而忽略了文章精彩描寫的內涵。
筆者認為,在教學此文時,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新解《桃花源記》精彩描寫的內涵,展現桃源世界的和諧美:
一、桃源內外的和諧景
在作者筆下,桃源村內不見桃樹,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而人們把這村稱之為“桃源村”,可能是因為通向桃源村的水源處有一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林。作者用少而精的八個字來描寫環境,呈現給我們一幅亮麗、和諧的圖景:在春暖花開的時節,漁人撐船來到這里,突然看到岸邊有一片“無雜樹”的桃花林。桃樹上,粉紅的桃花與青翠的桃葉交相輝映;桃樹下,嫩綠的野草送來陣陣清香。春風吹拂,桃花紛紛落下,與地面的綠草織成一床粉紅加翠綠的大地毯。這是桃源村外的和諧景。
在桃源村內,作者描寫了一幅“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景象。這些描寫又不禁使我們聯想到當今新農村的景象:一個不小的行政村,村內有一棟棟整齊、美觀的小康樓;村前有一片平整、寬闊的田地。清澈見底的溪水,從村外的桃林處流來,流進這一方方水池,流向一處處平整的田野。這是桃源村內的和諧景。
二、桃源里的和諧人
在《桃花源記》中,作者對“桃源人”作了精彩的描寫,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讓我們看到了“桃源人”有如下特征:
1.桃源人講究儀表美
他們的穿戴“悉如外人”,這會使我們聯想到,他們的服飾即使不是當時的名牌,也可能有那時的流行元素。
2.桃源人舉止文明,講究禮讓
“其中往來種作”讓我們發現他們來往有序,遵守交通規則,在行走時會主動讓路。不像現在一些城市,車輛像螞蟻一樣擁擠地排隊。
3.桃源人工作勤奮,分工協作,家庭和諧
從“往來種作”的“種作”中,我們了解到桃源人知道農業的重要性;又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桑”中,知道他們還有種桑、養蠶、織布的工作。大家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分工協作,互相幫助,家庭里沒有大男子主義,也沒有大女子主義。
4.桃源人有尊老愛幼的美德
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自樂”中,我們能聯想到,村里的老人和小孩同享天倫之樂。
三、桃源里的和諧事
1.桃源村人熱情好客
“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這兩句話使我們看到桃源村有“賓客至上”的民風,可能桃源人深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道理。
2.桃源村人喜“問”,以探究新奇事
從一人問漁人“問所從來”,到全村人“咸來問訊”,反映了全村人探究新奇的民風。可能桃源人懂得探究新奇,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促進人和社會進步的道理。
3.桃源村人堅守全村機密
“不足為外人道也”就是桃源人不允許外人透露桃源村的機密。這樣,才使“太守遣人隨其往”“遂迷”,又使劉子驥“欣然歸往,未果”。如果桃源村有一人泄密,人們怎會找不到去桃源村的路呢?
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古為今用”。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應該把文言文中有價值的信息,用于當今社會,文言文的教學就可面貌一新。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隆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