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觀引領,整體認知
“史觀引領,整體認知”是教師客觀傳授和學生有效學習的前提保證。教師只有在史學觀點的引導下,將分散的、繁瑣的,又存在內在邏輯關系的史實整合起來,突出歷史的時序性、整體性和聯系性,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學生才能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創造性和抽象的思維能力,從而實現高效的歷史課堂教學。另外,“史觀引領,整體認知”也是我們分析歷史、評價歷史、借鑒歷史的重要原則。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正確分析歷史,客觀評價歷史,適時借鑒歷史,必然經歷“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具體化、系統化”的思維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缺少了“史觀引領,整體認知”,必然得出空洞的結論。
二、“引”人入“勝”
通過對岳麓版教材的使用和思考,我們發現重視引言、研讀引言(包括模塊引言、專題引言、課時引言),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可以更好、更快地進入知識的“勝景”。
引言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課標的要求。首先,每一部分、每一層次的引言都是對新課標的正確解讀和準確定位;其次,引言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整合教材;再次,引言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更牢固地記憶基礎知識。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有待提高,他們不能做到前后知識的聯系對比、前連后掛和整體理解,所掌握的知識分散孤立,頭緒繁多。如果從引言入手,引導學生理解基礎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可以很好地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三、虛擬不虛構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切身體會有氛圍的歷史,很多教師往往采用虛擬情境教學法。但是筆者認為,虛擬情境不能隨便捏造、虛構歷史情節,或拼湊材料,甚至歪曲史實。這樣的課堂,失去了歷史的真實性,也就失去了歷史課堂的思辨性。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歷史課堂中創設“虛擬情境”呢?簡單地說,就是要用史實說話,情境的創設要尊重歷史,要依據史料,絕對不能虛構歷史情節。創設情境之前,教師必須精心選取素材:一要辨真偽。創設情境時,引用的材料必須真實、可靠,這是學生進行有效思辨和得出客觀結論的前提保證;二要多角度地引用多種材料。創設歷史情境時,選取的材料不能繁瑣,要帶有典型性和多樣性,能使學生得到相對客觀和科學的共識。總之,歷史課堂的“虛擬情境”,還原了歷史的 “過去性”,能夠使學生逐步養成 “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思維習慣。
四、橫看成嶺側成峰
歷史學科應該具有自己的學科特性,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所認定的學科特性也不盡相同。作為一門對過去事實記載的科學,它的語言表述肯定是“敘事性”的。因此,從一般的章節中,都可歸納出歷史背景、過程、結果、影響等敘事性線索。如果從學科功能的角度出發,歷史學科的深刻教育性也是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在歷史教學中,鮮活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可以不斷地引導學生的終生價值取向,持續奠定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歷史學科的民族性也特別突出,或者是歷史學科內容的選取更加注重民族意識(或國家意志)。雖然現行歷史教材采納的史學觀點是文明史觀或全球史觀,但任何一個國家歷史教材的民族性是永遠不會消逝的,這也是其他學科不能超越的。對相同的個體,觀察者因處境不同,得到的結論也就不盡相同,此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正因為如此,筆者才會在歷史教學中更加謹慎、更加冷靜。筆者希望在踐行新課改的路上,少一點狂躁,多一點反思。也許這樣,我們的改革之路才會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歷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