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讓“成功”走進課堂,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教師應告訴學生,并不是考試得了滿分,才算成功,只要比過去進步就是勝利,就是自己在學習中的一次成功。比如能回答教師的一次提問,能正確地解出一道習題,都算是成功,關鍵是學生能夠正確對待自我,學會自我競賽。另外在教學中,教師應多表揚和鼓勵,少批評與諷刺,不歧視“學困生”,不斷地發現他們的優點,鼓勵他們揚長避短,不斷地進步,從而使學生樹立自信心。
在教學中,教師應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學計劃,選擇適當的方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應把握“宜淺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的原則,并且精講多練,做好個別輔導和分類指導。這樣,才能使“學困生”跟上教學進度,嘗到“成功”的甜頭,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化枯燥為有趣,讓“學困生”在快樂中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研究透徹書本上的知識,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形象、生動、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在游戲中、實踐中,通過親自操作,學到知識。例如課本中“軸對稱”的定義為:某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對折后,兩部分能夠完全重合,則稱這兩個圖形為軸對稱圖形。這個定義很抽象,學生一時間難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可以把抽象的定義轉化為實際例子,更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或者讓學生通過剪紙活動,使他們獲得直觀、形象的知識。這樣,把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個心理特征,大膽創設能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情境。例如在講三角形中線時,教師可以直接說:“如果一塊三角形的地,要平均分給兩家人,應該怎么分呢?”這樣,不僅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在學生熱烈的討論中,自然引出這堂課的教學內容,可謂一舉兩得。
四、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
“學困生”在學習數學時,要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預習是“學困生”學習各門功課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有必要教會他們預習的方法。另外,教師還應教會他們做記號,以便“學困生”能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聽課,提高他們聽課的效率。
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l.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好習慣
課前的預習、課堂的學習、課后的練習都需要學生通過自覺學習來完成。
2.培養學生探討的習慣
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把“學困生”引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引導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如在教學相似三角形時,教師可以問學生:“怎樣測得我們教學樓前石柱的直徑呢?”學生討論后,教師再總結出正確的方法。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
教師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畫面,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使他們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這樣,能使學生體會到觀察帶來的成功感,也能使他們進一步地養成自覺觀察的好習慣。
4.培養學生小結的習慣
小結可以使學生理清認識結構,不容易忘記學過的知識。
六、家庭的配合是轉化“學困生”的外部條件
要轉化“學困生”,還需要家長配合的密切。教師可以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議、家訪等多種形式,與家長進行交流,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工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結合,才能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
總之,我們要以公正的態度、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學困生”,用愛心去感化“學困生”。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學困生”一定會轉變學習態度,跟上教學進度,盡早摘掉“學困生”的帽子。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龍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