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與“技能的強化”上。認識的偏狹,加之“應試”的指向,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學生就在這種重復的題目中,漸漸地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如何設計新穎、有趣、開放的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數學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小學數學的作業設計,應遵循以下三點原則。
一、設計趣味作業,防止枯燥乏味
在布置作業時,有的教師急功近利,只考慮知識要點,而忽略了學生的年齡、性格等因素。對學生來說,玩是他們的天性。如果教師只是為了鞏固知識,而布置機械、重復的作業,其后果可想而知。所以針對這個階段的學生,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多設計些趣味性強的作業,讓學生在趣味性的促使下,愉快地完成作業,才能有效地鞏固課本知識。例如在講“數的整數”時,筆者設計了一道讓學生猜教師生日的題目:( )是一位數中最大的奇數,( )是2的最小倍數,( )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數。學生們看到這種趣味性強的題目,就會積極地去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設計開放性作業,激發創新意識
為了應付考試,很多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布置大量的題目,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壓力,而且很多題目是不斷地重復。為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考慮現實性和挑戰性的結合,設計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開放性作業,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創新者。
教師應從優化作業的布置入手,在“精”“新”“巧”上下工夫。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又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意識,真正使家庭作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三、設計自主性、合作性作業,尊重個性化行為
1.自主性作業
學生是作業的主體。在作業設計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分層作業”,即根據難易程度和分量,把作業分為基本性作業和提高性作業,學生依照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主選擇、自由搭配。這種彈性作業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做到因人而異、各取所需,使全體學生在寫作業時都能有所收獲,激發了學生做作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2.合作性作業
以前,教師經常片面地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而忽視了合作作業的價值。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經驗,設計一些探究性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究者。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生生合作,還可以師生合作,在獲得學習快樂的同時,增進了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關系。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如果能多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定能激發學生寫作業的興趣,為新課標下的數學學習增添活力、增添魅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