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程探究
在制訂教學計劃之前,教師要對學生的英語基礎、英語學習能力、英語學習興趣與動機等各方面進行測試和考察,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以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還應改變教學模式,使學生轉變學習態度。因此,在入學初期,教師對學生分別進行了摸底測試和問卷調查,希望能夠清楚地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以便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
通過測試,我們發現以下幾個問題:①學生大多英語底子薄;②學生的層次劃分很復雜,以專業劃分尤為明顯,文科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對較好,而理科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較差;③學生在閱讀理解和語法等常規題目中尚可得分,但在聽力、翻譯、寫作等題目中得分較低。
調查是在學生剛入學的時候進行的,通過學生對自己目前學習現狀的描述及對英語學習的建議,幫助教師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點。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和描述,找出問題所在,從而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
二、根源剖析
根據英語教學的現狀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①學生來源復雜,英語基礎不扎實,學習理論知識已經很吃力,張口說英語更是困難,在英語學習中“啞巴英語”現象凸顯,這與 “注重能力、強調實踐”的教學宗旨背道而馳;②學生英語基礎差、底子薄,綜合能力和應用能力與要求相距甚遠。同時,課時少,一周平均不到4節課,想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非常困難;③教學模式存在嚴重缺陷,以教師為主導的“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普遍存在,導致大部分學生還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口語交際能力差距明顯;④測試手段簡單,考試還停留在以筆試為主的階段,不能全面考查學生的能力。
三、問題解決方法
(1)要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建立“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教學原則;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使教與學逐漸達到一個平衡點。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要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將教學內容與社會及個人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法知識,還要讓學生能夠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自如。
對于中職生而言,英語是一門交際語言,因此,在聽、說、讀、寫等各個方面協調發展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要讓學生充分利用每一次練習口語的機會,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應抓住課外輔導和課外活動的機會,讓學生開口說英語,學以致用,擺脫“啞巴英語”的困境。
(2)學生的英語基礎差、底子薄,僅靠課堂有限的時間難以使他們的英語水平有明顯的進步。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游戲或者角色表演等活動,體現教學內容的趣味性、針對性和適用性。除了正常的英語課之外,還要充分發揮英語第二課堂的作用,使學生不但可以在學校,還可以在家里或其他任何地方隨時補充英語知識。
(3)評估手段應多樣化,對學生的考核可分成筆試、口語、專業知識、平時成績等部分。以往的教學評估大多通過筆試,這樣教師不能準確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制訂教學計劃。因此,教師要改革考試方式,學生除了要參加各種常規的考試之外,還要參加“口語考試”“公共英語考試”“翻譯大賽”等各種類型的考試。通過這些考試,來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增強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滑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