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假剛過,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播出的“假寬帶真相”,再次把假寬帶問題提了出來。如果說,去年12月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通過《中國寬帶用戶調查》提出“假寬帶”概念,還被一些電信業專家矢口否認。如今,由清華大學網絡中心的專家先后對北京、四川、天津、河北、深圳等地的一些用戶使用的寬帶質量進行測試,進一步證實假寬帶問題確實存在,而且情況更令人吃驚:帶寬丟包率達到12%,上網高峰期用戶實際擁有的帶寬還不到所購買寬帶帶寬的百分之五。事實勝于雄辯,有關方面要正視問題。
假寬帶是指網民使用的實際寬帶下載速率低于運營商提供的名義寬帶速率。一些電信專家前段時間采取“雄辯”術,試圖模糊老百姓對這個問題的判斷。對此,百姓需要知道真相。
第一種“雄辯”術是聲稱各國都如此,中國不奇怪。
有一種解釋,稱運營商提供的家庭寬帶多為共享寬帶(不是獨享寬帶)是各國普遍做法。這個解釋可以從技術上說明為什么我國上網高峰期網速下降,但還是刻意回避了兩個關鍵事實:第一,掩蓋了實際降不降速的問題,中國人多降速,與外國人少不降速,在共享帶寬(還不提帶寬差距)上能是一回事嗎;第二,掩蓋了中國一旦共享降速,缺乏帶寬退款制度這一事實。
專家向公眾隱瞞了一個事實:中國出現假寬帶,不向用戶賠償;而別的地區卻向用戶賠償。例如,香港寬頻向用戶提供速度保障,如果實際網速低于帶寬80%,將安排退款。我親眼看到專家演示,香港運營商提供測速軟件,用戶可以隨時監督運營商。而我們這里,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代網民進行監督,電信專家還百般抹黑;不僅如此,連測速軟件“幾乎都不可靠”,這次調查就質疑“這些測試軟件掩飾真實網速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秘密?”
電信專家的第一個“雄辯”穿幫之點在于:別人達不到網速需要賠償,推導不出我達不到網速不需要賠償。問題出在,用技術上的理由,解釋不了利益上的問題。
第二種“雄辯”術是聲稱實際網速低于帶寬80%是國際慣例,因此中國達不到網速也是合理的。
這次,清華大學的專家用FTP協議測試下載帶寬。最終結果顯示,上網高峰期用戶實際擁有的帶寬還不到所購買寬帶帶寬的百分之五,
面對這樣的事實,如果電信專家再“雄辯”,就沒有意思了,其穿幫之處無異于論證:由于達不到80%是正常的,所以只達到50%甚至5%也是合理的。問題出在,不正視問題,以為老百姓是傻瓜。
我們支撐這樣的結論:一些網絡運營商和服務商在提供網絡服務的時候缺斤短兩,愚弄用戶。希望有關部門能切實加強對這種不合理現象的監管和打擊力度,切實提高網速,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當然,由網速偏低引發討論的寬帶問題,不完全是運營商一家就能解決的。在要求運營商改進的同時,我們更加看重的是:第一,推進電信業一直回避的改革,打破壟斷,解放寬帶生產力。第二,推進重視不夠的寬帶的發展,從國家戰略高度,加大投入,發展寬帶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