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千千萬萬的本地消費商家、中小企業主,甚至個人都將成為網絡廣告主,并創造比品牌廣告主能帶來的多得多的收入。
網絡廣告未來的市場空間無疑是巨大的,這個巨大主要體現在,更多的增量市場將被開發,尤其是更多的“廣告主”將加入,更多有廣告需求但無法滿足的企業或個體將組成真正意義上的長尾,創造比品牌廣告主能帶來的更多的收入。
目前,除了搜索引擎和網址導航站,流量在中國排名靠前、由網絡廣告構成收入重要來源的網站,都習慣性地把其廣告客戶分為品牌廣告主和效果廣告主,這些廣告主,構成了產業主要利潤來源。例如旗下5大品牌銷售額合占中國日化市場半壁江山的寶潔,連續十幾年排名電視廣告投放的第一名,在2011年也成為網絡視頻廣告投放額的老大。不管是快速消費品還是汽車,網絡廣告的投放對品牌廣告主來說就是其媒介覆蓋組合策略的一個類別,通過保持一定頻次的廣告曝光和覆蓋,確保對目標消費群的廣告轟炸頻率。
不過,這樣的品牌廣告主客戶畢竟有限,現在的效果類廣告主也基本是局限在互聯網企業或者業務模式與互聯網密切相關的企業。未來,千千萬萬的本地消費商家和中小企業主,甚至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廣告主。
本地消費商家的廣告需求爆發
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截止2012年6月底,我國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網民數量達到3.88億。
而隨著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已經步入快速發展階段。本地生活消費平臺大眾點評發布移動生活報告顯示,在移動終端上,用戶的需求也正從美食向全方位的本地生活服務需求擴散。目前用戶在大眾點評移動客戶端上的需求覆蓋美食、美容、休閑、購物、酒店、生活服務等,且各項需求呈現擴大之勢,例如藥店、銀行、公園、網吧、電影院、加油站、美甲、桌游等正成為一些城市的熱門搜索關鍵詞,移動生活已開始呈現多種特征。
當移動終端成為互聯網一入口后,將會帶來本地商務的更大發展機遇,商機在于,基于移動終端的LBS地理位置定位服務,它將讓用戶與本地商家的聯系更加緊密。當你節假日外出旅游,在陌生的城市逛街時,只要拿出手機登陸,你就會知道你所在街道附近有哪些比較有特色的景點,你會知道附近有沒有購物中心在搞促銷活動,你還會看到和附近的餐廳有關的新的團購信息,你甚至有機會約本地的一個“網友”出來喝咖啡。
而在各種移動應用上的廣告推廣將給全國千千萬萬的小商家帶來新的商機,比如通過官方賬號介紹本店特色、提供優惠券、做團購,結合簽到、點評、手機支付或打折服務(同時,這一系列活動,將留下大量有價值的可深挖的數據)。當發揮出長尾效應,移動應用錢途不可限量。
另一種可能在于,云廣告模式現雛形,在PC上也能大大降低中小企業的廣告花費。假如只花一百塊錢,大的網站絕不會幫客戶做廣告。而在云廣告模式下卻有可能。用戶每回復一次,廣告主只需向“云廣告”付費幾分錢就可以。
云廣告“低價”,并且“精準”,可以為商家迅速、有效地廣而告之,鎖定目標市場。甚至因為低價,云廣告還可為商家提供試驗性、互動式、靈活性非常強的投入模式,讓商家及時了解到產品在某一市場上的反響,掌握市場動向,迅速地改變投放對象,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從而獲得最大利益化的廣告投資。一些小企業十分青睞這種廣告平臺,電視、廣播巨額的投資可望不可及,而在云廣告平臺,它們用最低的價格享受了最高的回報。
每個人都是廣告主?
其實,目前有很多用戶習慣在趕集網和58同城發布各種租房、二手交易、求職等信息,從本質上說,他們也是廣告主。只要網站能更準確找到用戶的需求,并提供滿足的平臺或渠道,付出一定的成本達到用戶最希望的效果,上述信息類網站也就成為無數用戶的廣告渠道。形成更普遍的付費需求,這些網站也才能走出虧損難以盈利的困境。
新的問題也產生了。為什么只有很少的人忙活廣告,而沒有更多的人參與廣告服務?為什么不能是讓所有消費者參與推薦呢?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認為,未來會出現成千上萬個生活方式設計師的自由職業。那時眾包模式還沒有出現,廣告商還不可能大規模組織這種不要工資的生活設計師,加入到推薦者的行業中來。未來,進入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會以產消逆轉的方式,把消費者組織起來,投入到2.0的廣告中。在這個模式中,廣告商掙的主要不是媒體的錢,而是商務的錢。換句話說,他以前以為互聯網只是媒體(掙廣告費),未來可以當作渠道了(掙服務費)。
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將引發產業鏈的重構,IT互聯網的效力將延伸到傳統行業的生產和組織管理模式之中。傳統企業需要把分離的內外部系統通過互聯網整合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價值創造體系。網絡環境的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得廣大消費者獲得了極大的話語權,消費者未來或將決定生產什么、何時生產、甚至如何定價。消費者地位上升,在社會階層、價值觀念、審美趣味等多方面的差異化需求急需得到釋放。
大數據對商業的影響就在個性化、差異化方面,美國《連線》雜志主編凱文凱利和姜奇平在一次聊起大數據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過去的藥,都是針對所有人的,如果在試驗中有20%的人有不良反應,這個藥就不能推出。現在,如果通過數據分析,能找出80%的適合者,就可以在這些沒有不良反應的人身上,運用用到新的科研——這,其實是另一種調度對廣告效用的理解。
另個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只有少量的公司打廣告,大部分的公司打不起廣告?姜奇平認為,現有廣告的商業模式,因為是集中模式,最大的商業缺陷,是喪失了99%打廣告的企業。而這99%的企業也極為渴望打廣告。下一代的網絡廣告,就是要模仿出具有同樣分散程度的分布式的、符合HTML5特點的“電線桿子”。比如打折券。某用戶手機攜帶的號碼,被系統cookie監測到出發前,曾上網集中搜索阿迪達斯某新款的價格,相應的商家可以通過LBS鎖定50米范圍該目標客戶的手機,進行定向打折券的定向發送。
簡而言之,未來,千千萬萬的本地消費商家、中小企業主,甚至個人都將成為網絡廣告主,并創造比品牌廣告主能帶來的多得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