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新特性給商務社交模式帶來了諸多創新機會,聚焦在商務群體的核心需求,移動商務社交或未來大有可為。
關系,這個古老而熟悉的名詞,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無比特殊的地位,被看做是獲取利益的重要籌碼和資產,常理上推斷,專門經營“關系”的BSNS商務社交網絡,也理應在國內市場有著廣闊的成長空間。
不過,在中國,商務社交多年來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尷尬局面。從最早的天際網、若鄰網,到后來的人和、大街,再到后來100名創投人士自建地盤的優士網、千橡互動與智聯招聘聯合推出的經緯網,對于大多數網民而言,這些名字都還很陌生——中國一直缺乏一個商務社交網絡的領軍者。
“我們在商務社交領域有很多同仁一直在探討,探索了很多年,卻沒有一家做的非常成功的。”人人公司副總裁黃晶這樣感慨到。
當然,在國外,是另一番景象,知名的BSNS網站有美國的LinkedIn、德國的xing和法國的Viadeo等,而商務社交領導者Linkedln已卓然獨立于Facebook龐大版圖之外,擁有近2億用戶,2011財年收入超過5.2億美金,市值近百億美金,在中國有超過100多萬高端用戶。
線上折戟
Linkedln的主要功能首先是鼓勵用戶建立自己的關系和人脈,然后進行人脈推薦、分享行業咨詢和個人的簡歷檔案、進行行業咨詢群組活動等,其體現出商務社交網絡的本質就在于能夠將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度關系通過網絡交織起來,幫助人們發現在一度之外隱藏的人脈,進而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并幫助人們更好的解決各種工作和商務問題——這種需求無論是在西方還是中國都具有普遍性,而在中國卻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
人人公司副總裁黃晶透露,在2011年人人上市之前推出的針對高端白領用戶的經緯網,在一年的探索后,發現并不是那么被用戶接受,各個方面的關鍵指標不如設想的那么理想。
究其原因,人人公司經緯網副總裁李友林告訴記者,相對于國外,中國的商務社交更多的發生在線下,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下,商務合作的達成主要來自于線下關系,在酒桌上,觥籌交錯間,一個個合作意向達成了。這和國外是有本質不同的,國外的社交關系相對簡單,只要能達成共贏,在網上就可以交流合作。
李友林認為,由于中國的改革開放以來公司的發展歷程還比較短,中國的職業化程度不是很高,中國純粹的自由職業人并且通過自己的技能在網上找工作的人群并不大,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人氣不夠高,還未能積累起網絡效應。在二三線城市有很多人完全是憑線下關系做事情的,這個用戶習慣在網上建立商務社交并不是有很多人買單。另一方面,國內商務社交網站沒有一家企業做的非常好、知名度很高或大家都很認同,加上很多的產品功能同質化,提供的價值也類似,所以又造成了用戶分流,無法形成網絡集聚效應,
事實上,相對而言,目前微博上的用戶倒是聚集了大量的商務人士,而且,為了樹立個人形象、維系他自己的社交關系、或推廣自己公司的產品,這些人都比較活躍。唯一的問題就在于,微博的定位并不是社交,更談不上隱秘,不具備發展商務社交的土壤。
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商務人群大量向智能終端轉移,本已陷入困境的線上商務社交更加遭遇沖擊。
收之桑榆
易觀國際的分析報告指出,2012年,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將有可能突破6億,超過互聯網用戶數量。用戶數的不斷增長,創新成品和功能的開發,讓移動社交的發展成井噴之勢。來自李開復的建議是,創業者應面向新的三億用戶——移動互聯網用戶做產品。
最好的例子,微信正在成為中國移動社交市場上最有潛力的產品。從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29日,一年多的時間微信用戶就超1億,目前的官方消息顯示用戶已經突破2億,無論速度和規模都讓國內外同行膛目結舌、創造了新的記錄。美國的Bump發展勢頭也不錯。智能手機用戶只需要互相碰撞就可以相互交換聯系信息,照片和其他目標,是蘋果應用商店里最受歡迎的免費應用之一。
不過,當前我國移動社交領域的產品依舊是以娛樂化產品為主導,學生和白領是主要的消費群體,正在熱衷的是SNS范疇的移動社交應用,而在BSNS領域,中國并沒有興起流行的應用產品。針對最具商業價值的商務群體的移動商務社交類的應用依然是空白。
眾所周知,中國的商務人士很早就偏向于通過手機來建立并維系商務社交關系。手機以及其它移動產品由于其移動性、實時性等特性,是商務人士建立并維系商務社交的重要渠道。
商務人士需要經常外出,沒有很多時間在電腦前面,更多的隨時隨地是帶著手機,而且手機的使用率是相當高的。商務人士一天里面有很多時間是在打電話和發短信,有大量的事情需要處理,在手機的通訊錄還有大量的人脈關系——顯然,手機將是商務社交的最佳平臺和突破口,中國商務社交網絡的大門一定是在手機上。
“我們要全部轉戰移動互聯網,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人人公司副總裁黃晶表示。
更重要的是,中國目前并無商務移動社交應用的領導者。這一方面,也是由于線上巨頭的缺失。即便是LinkedIn的移動產品,也還沒有針對移動互聯網的特點進行創新。國外針對移動互聯網的商務社交并沒有特別強勢的提供者,客觀上為國內新的進入者提供了更好的機遇。
到目前為止,國內無論是微信還是微博,都還沒有針對商務應用做更多的嘗試,這也意味著他們暫時還沒有發展商務社交的意愿。對于騰訊和新浪而言,爭取更普遍的用戶群或才是核心指標,行業細分還遠不在騰訊和新浪的日程之中。
這是一個難得的契機,聚焦在商務群體的核心需求,移動商務社交或大有可為。
搶占入口
人人公司經緯網副總裁李友林告訴記者,智能手機相對于傳統PC,有很多新特性,比如可以隨身攜帶隨時隨地使用,可以拍照攝像,可以錄音、播音,有傳感器,帶有LBS功能等等,這些新特性給商務社交模式帶來了諸多新的創新機會。
當然,要想真正找到發展空間,必須對國內商務人士的特征、核心需求、心理等有準確的把握——李友林是這樣為這個群體定位的:一般都愛過高等教育,在公司擔任要職,習慣性加班,商務差旅比較多,收入比較高,在媒體方面,比較關注財經、管理和新聞;商務人士的購買力相對較強,大多都有購房購車等大宗商品的需求,生活相對小資;而在社交上,商務人士通常使用名片介紹自己和獲取聯系方式,有社交需求,有很多重要關系,不經常聯系,但希望維持和加強,同時也重視效率和隱私安全。
基于上述判斷,人人推出了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產品——經緯名片通,為商務人士的商務和社交需求提供一攬子的解決方案。李友林表示,中國的商務人士的社交是首先從名片的交換開始的,而名片的識別和管理是一個剛需。通過經緯名片通,用手機拍攝名片,然后識別成電子名片隨身攜帶,還可以云端備份;除了名片管理外,通過LBS功能還可以找到周邊的商務人士;可以隨時隨地與商務人脈語音聊天。這是將一個紙質的死名片變成了一個線上的活的聯系人,極大的方便了商務人士人脈的溝通和拓展。
要想真正打動商務人士,經緯名片通需要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創造傳統方式無法創造的價值。首先是為商務人士名片管理上帶來了極大便捷。據悉,其在業內首創云端“雙面名片”功能,可以精準的識別名片的正反面。它通過運用最先進的OCR技術和云端強大的運算能力實現識別準確率的突破。由于識別率高達99%,并且識別全面,用戶可以在名片掃描之后略去校對環節,和其他的錄入方式比較,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測試結果顯示,錄入100張名片,使用經緯名片通只需25分鐘左右(一張名片平均15秒)。而且傳統的紙名片容易丟失,不方便隨時攜帶,翻閱查看非常不便,對方名片信息變更無從知曉,經緯名片通解決了名片錄入問題和名片更新問題;其次是方便商務人士擴展人脈。參加大型會議,可以很方便的和周圍的人建立人脈關系。名片通通過手機特有的LBS和傳感器,提供了“附近的人”和“搖一搖”來方便用戶拓展人脈;此外,其滿足了商務人士溝通的需求,私信功能非常方便他們之間進行非正式的溝通,還可以在節日期間發送祝福短信等。
商務社交網絡有一個特性,那就是用戶往往聚焦在核心商務需求,用戶之間的互動事實上很少。有相關數據顯示,平均每一個用戶在Facebook上一個月花的時候是6個小時,但是在LinkedIn上花的時間非常短,是18分鐘。所以大量的用戶把LINKEDIN掛在那,不會在上面去互動,但是用戶會認為掛在那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事情。
因而,一方面,移動商務社交產品需要準確的基本定位,另一方面,怎樣能讓用戶活躍起來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經緯名片通為此開發了群發祝福、群發短信的功能,包括提供一些信息的媒介,周期性的激活用戶人脈。還有一個思路,就是探索怎么給用戶創造聊天這樣的體驗之外其他的價值,比如推出一些用戶非常關注的資訊,或者說幫助用戶提供其專業的信息和服務,并讓這些信息流動,讓信息找到希望找到的人、想找信息的人可以找到一些想要的資源。如果能讓用戶獲得更多的幫助和幫助別人的途徑,用戶的使用黏度會變高。
當然,設計用戶手機通訊錄的移動商務社交產品還必須在保護用戶通訊錄隱私與相互間的人脈拓展上保持平衡。李友林告訴記者,對于經緯名片通來說,用戶的信息隱私和安全是第一位。用戶的通訊錄信息通過數據庫加密,傳輸加密等11項技術手段保證其安全性。在產品設計上,用戶個人的名片信息只能自己看到。在人脈拓展上,凡是有可能泄露用戶隱私的功能,再有價值都會砍掉。其甚至取消了用戶查看二度人脈的功能(即不能查看聯系人的關系)。
總之,即便LinkedIn的年收入已經超過5億美金,商務社交在中國仍是一片藍海,而未來的盈利模式也是一個大的考驗,李友林稱,目前互聯網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廣告、游戲、用戶付費增值服務等,經緯未來會考慮包括定向廣告、招聘服務和高級會員服務等收入模式,但是目前仍然是以積累用戶為重點。李友林補充道,經緯名片通首先要實現三個目標,第一階段是名片掃描,第二階段是根據名片信息找到好友,第三階段是社交,通過這種方式幫助用戶更好的管理其商務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