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古一向是這些年時裝周的熱點詞語,2012春夏時裝大片尤其著重展現著60年代的風采,幾何波普圖案,吹高的復古發型,搭配那憂郁的的眼神,叛逆的60年代文藝青年就徹頭徹尾地呈現在眼前。
現在看到“搖擺倫敦”這個說法,最常見的是在時尚雜志上,因為那些做奢侈品的總是需要復古。“搖擺倫敦”概念比較籠統,指的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倫敦流行的青年文化現象,除了首當其沖的時尚外,也涉及到音樂、電影、電視等領域,著名的“海盜電臺” (Swinging Radio England) 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當然除了吸引眼球的裸露鏡頭外,跟披頭士 (The Beatles)、滾石 (The Rolling Stones) 跨越大洋的“英倫入侵”也脫不開關系。當時,整個西方世界都在跟著倫敦一起搖擺。
如今復古時髦已經被熱捧了幾季,無論60年代還是80年代,不停的重復經典未免走到了乏味的瓶頸。想要在人群中有高度的存在感,避免同質化的形象是首要掌握的密碼。甜美可人是人們固有思維中,對于女孩形象的基本定位。然而吃慣了甜膩味道的時候,來點帶勁的感覺似乎更能輕易成為焦點。
城市獵人
60年代取悅時尚圈的是純凈“小男孩”,隨著Edie Sedgwick、Twiggy、Jane Birkin等名模的出現,60年代的中性風潮在時尚圈中翻涌,此刻中性風女子的特點也相當統一:短發、眼神純凈、纖細得幾乎沒有曲線的身材,讓人一眼看上去像尚未發育。
60年代中期之后,反越戰的情緒越來越高漲,代表著個性的超短裙開始流行,青春、健康、性感是主旨,宛如索菲婭·羅蘭的美麗一般,今季與長靴的搭配,網眼襪、鮮亮的顏色、與裙同長短的風衣或羊絨大衣搭配,再加上運動風格的強力出擊,都成為性感最新的表達方式。
當伊夫·圣·洛朗將男裝元素導入女裝的時候,中性裝征服了所有要求個性的職場女性,而這種穿衣風格的最佳倡導者竟是可可·香奈兒,伊夫·圣·洛朗的靈感也來自這位個性女人。今季,尼龍面料、犬牙交錯的菱格、再添一點點的閃光真絲緞,以及一點點壞女人的眼風就夠了。
告別甜膩,告別優雅,在2012春季用中性風格配飾幫你扮演個性十足的都市女郎,用多元化的中性元素為今春裝扮注入別樣風情。從YSL (Yve Saint Laurent) 涼鞋、馬修·威廉姆森 (Matthew Williamson) 手包、拉夫·勞倫 (Ralph Lauren) 單肩包到瑪百莉 (Mulberry) 圍巾,海報Girl可以選擇一兩件來玩味灑脫不遜的個性主張。
復古波普
波普藝術,一種西方現代美術思潮。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于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一詞最早出現于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
美國的波普藝術與50年代的抽象表現主義有直接的聯系,當年輕一代的藝術家試圖用新達達主義的手法來取代抽象表現主義的時候,他們發現發達的消費文化為他們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視覺資源,廣告、商標、影視圖象、封面女郎、歌星影星、快餐、卡通漫畫等等,他們把這些圖象直接搬上畫面,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波普藝術意味著抽象藝術為代表的現代主義的完結,開始了后現代主義的新階段。
波普藝術家把歐洲中產階級追求的生活方式:美男美女、錄音機、電視機、吸塵器、浪漫電影……這些東西用圖片拼貼的方式放在一起。其中那個美男子像健美運動員一樣,手上拿了一個巨大的棒棒糖,上面的商標“POP”是這個棒棒糖的標牌,正好英文上“popular”,流行的、大眾的、通俗的這個詞的簡化也是“POP”。
安迪·沃霍爾生于1928年,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20世紀60年代,安迪·沃霍爾開始以日常物品為作品的表現題材來反映美國的現實生活,他喜歡完全取消藝術創作的手工操作,經常直接的將美鈔、罐頭盒、垃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貼在畫布上,打破了高雅與通俗的界限。
作為20世紀波普藝術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有瑪麗蓮·夢露 (Marilyn Monroe) 、The Velvet Underground 樂隊、可口可樂 (Coca-Cola) 、美元和 Chanel 五號,尤其是他對The Velvet Underground從內容到形式的設計,令這個樂隊成了音樂史上唯一可以媲美“披頭士”的奇跡?!懊總€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這是安迪·沃霍爾留給媒體時代最樂觀的寓言,但以其對當今藝術的巨大影響而言,他自己的15分鐘還遠未結束,無論是當時他所處的時代還是現在,對于美國還是世界,安迪·沃霍爾都是個傳奇的存在。
玩樂嬉皮士
整個50年代,都在醞釀下一個10年所迎來的青年革命。這一代的美國大學生,被城市和他所繼承的文化所窒息,希望能夠去往遠離塵囂,充滿異國情調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活出人樣,可以寫作、抽煙與思考。
娛樂業也在不斷為青年提供了酷的范本,無論是Marlon Brando的逍遙騎士,還是James Dean的憂郁青年,抑或是貓王的徹夜搖滾,新一代的青年在那些文化偶像的指引下,開始重建一種新的文化樣式——屬于青年的亞文化。
搖滾女歌手Janis Joplin在其短暫而又輝煌的搖滾生涯中,曾影響了一代女嬉皮士的穿著。她頂著一頭雜亂無章的亂發,胸口掛滿了用來自異國的五彩珠子結合而成的珠串,一件土法炮制的扎染外套松垮地披在肩上……這一切都使得這個搖滾女明星看起來像個拾荒婦。然而這就是酷,不需要用服裝來強調性感。這是青年第一次構建出屬于自己的文化,自嬉皮士以降,青年亞文化在音樂與諸多流行文化的聯合策動下,disco、punk、gothic、new romanticism、hip hop、rave一撥又一撥地在歷史的舞臺上帶來青年人風格的部落。嬉皮士們并不在乎時尚外表的形式,有媒體指出“你的年紀多大并沒有關系,但你得年輕地思考?!边@似乎成了現世所有時裝設計師必須掌握的時尚法寶。
當曼妙柔情的蕾絲印花襯衫遇到硬朗灑脫的流蘇皮革短褲,外加一頂寬檐帽和一雙高筒靴,一身風情動人的牛仔女郎裝扮躍然眼前,如果海報Girl覺得這樣的造型過于夸張,可以去掉配飾只嘗試服裝搭配,穿出亦剛亦柔的女仔女郎味道,踏上你的都市探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