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滿分作文及點評
全國卷Ⅱ
真題重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讀書日這天網上展開了關于淺閱讀的行動。甲:什么是淺閱讀。乙:就是追求簡單輕松,實用有趣的閱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擇4月23日的靈感來自于一個美麗的傳說。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羅尼亞地區大眾節日“圣喬治節”。傳說中勇士喬治屠龍救公主,并獲得了公主回贈的禮物——一本書,象征著知識與力量。每到這一天,加泰羅尼亞的婦女們就給丈夫或男朋友贈送一本書,男人們則會回贈一枝玫瑰花。實際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亞出生和去世的紀念日,又是美國作家納博科夫、法國作家莫里斯·德魯昂、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等多位文學家的生日,所以這一天成為全球性圖書日看來“名正言順”。
與品讀相擁
讀書,是賞心悅目,陶冶情操;
讀書,是走進先哲,聆聽教誨;
讀書,是體驗鳥語,感受花香。
……
我們走在羊腸小路上,俯首細細品讀先賢訓言,在旁邊的百花爭妍,蜂圍蝶陣中拜訪先哲,啊!這是多么欣慰啊!
在信息時代,我們為了追求速成,在“淺閱讀”的氣息逐漸蔓延時,我們是否思考過。
——與品讀相擁,使讀書成為提升自己靈魂的方法。
質而綺,真而醇,自可傳之千古;
樽中酒,籬下詩,豈甘了此一生。
走進陶淵明,我們可以感受到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定與超然,但是他“好讀書,不求甚解”卻是不對的,他為了逃避官場的黑暗污濁而歸隱田園,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純潔而回歸自然,但是,讀書是人的靈魂的沐浴,不求甚解之書與不讀有何區別,既然有讀書之好,我們就應全身心投入,馳騁于書的天地,豈不樂乎,而不求甚解只能讓自己一時滿足,對于心靈卻益處甚小。
我們所說的品味,是用心讀,而非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只有用心靈去靠近書,才能感受到灼灼其華的智慧,才能體會字字千斤的價值。
同樣張溥也幼時好學,他的傳奇在人們心中永不倒下,“七錄宅”的光華熠熠生輝。他為了學習,習書成誦之后又手自筆錄,再化為灰燼,總此七次,才成就了他的文學功底。
張溥雖英年早逝,但他的事跡為后人傳頌,七錄之名是何等雄渾,學習是需要嚴謹態度,在“七錄”背后閃爍的是人的品質與修養。
在當代,當我們捧著《邊城》細細品讀時,被沈從文的新麗雋永的筆調以及美麗迷人的湘西山水所傾倒,但是如此之高的文學成就竟由一位只讀了小學的人來寫,其困難之大,不言而喻,沈從文也嗜學,他面對命運的風浪,從不畏懼,在平靜的心態下認真品讀,成就了他的成功。
自學之路漫漫;成才之舟遙遙。沈從文在自己認真地品讀中成就了不朽的《邊城》,我們不禁感嘆——與品讀相擁,能克服一切困難。只有在品味中學習,才能汲取精華,就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太多的事例都向我們驗證了同一個道理,與品味相擁,才能讓讀書成為凈化靈魂,提升品質,成就事業的方法。
品讀,讓我們感受“醉臥沙場君莫笑”的悲壯;品讀讓我們感受“腸斷東風落牡丹”的凄涼;品讀讓我們感受“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曠達。
與品讀相擁,讓讀書使自己思想升華!
【評析】
“與品讀相擁”,題目新穎,立意不俗。文中列舉了陶淵明、張溥、沈從文等古今人物的讀書經歷,說明“與品讀相擁,才能讓讀書成為凈化靈魂,提升品質,成就事業的方法”,從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用心閱讀
每當我們邁入浩如煙海的圖書館時,眼前的“書山”不時讓我們震驚:在這貫穿古今,兼容中西的著作中,我們怎樣閱讀,閱讀什么?是深閱讀,還是淺閱讀,在我們眼中,這些都不重要,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閱讀,用心體會!
用心閱讀,我們能體驗中華五千年的香韻,能品味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清幽和曠達,能體驗李太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邁,能體驗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凜然,更能體驗李清照那“凄凄慘慘戚戚”的憂愁與悲憤。
閱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讀死書,有的人死讀書,有的人品其文化內涵,有的人知其“大意”,有的人淺閱讀,有的人深閱讀,然而不管怎樣閱讀,我們只要用心,便能品出其文墨芳香。
五柳先生的閱讀方法也許值得我們借鑒,在這個競爭激烈、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已經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閱讀,不求甚解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步調。但是,他也沒有完全地用放任自流的方法去面對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無論怎樣,我們要有用心去面對的信心。
用心去體驗,用心去品味,我們能體驗出五彩的人生,能品味絢麗的生活。許多飽學之士,英雄豪杰都受書的影響,他們有的瀟灑大方,有的氣宇軒昂,精神飽滿,在無數人的臉上,洋溢出的更多是閱讀帶給他們的自信,國學大師季羨林飽讀詩書,成為一代享譽文壇,兼容百家的大師,他用心體驗了世界,用心品味了古今,使他成為光耀文壇的一顆巨星。
在當今世界,有很多文壇巨匠和仁人志士,他們用閱讀看遍世界,用閱讀了解古今。閱讀也成了一種我們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工具和窗口。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別的閱讀方式,就像五柳先生不求甚解那樣,但無論怎樣,要用心去體驗,用心去品味,要用心去尋求書中的真理。
用心去閱讀,博覽群書,用心去閱讀,瀟灑走世界,只要我們用心去品味,用心去體驗,那么整個世界都將在我們的眼中!
用心品味人生,用心體驗閱讀,我們的人生終將輝煌!
【評析】
這位考生不拘泥于深閱讀和淺閱讀的爭執,提出了“用心閱讀”的觀點,可謂獨出機杼,自成一說。
文章用五柳先生的讀書方法“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擔綱主要論據,古今融合并賦予新意,提出“要用心去體驗,用心去品味,要用心去尋求書中的真理”。無疑,這是閱讀的本質,也是作文的主旨。
背上“悅讀”的行囊
仰望蒼穹,浩瀚的宇宙中無數的星球,塵埃匯聚著,它們就是宇宙的內涵,就是宇宙的精華。我們每一個個體如同宇宙一樣,我們也有內涵,那是我們閱讀所得到的。
天空深邃悠遠,是因為它有飄逸的云兒和飛翔的小鳥;大海廣闊無邊,是因為它有跳動的浪花和暢游的魚兒;草原蔥綠美麗,是因為它有茁壯的小草和馳騁的駿馬;我快樂穿梭于天地,是因為我有“悅讀”的行囊。
悅讀是什么?其實就是快樂輕松地閱讀。以前的人們總是拿書本仔細地品味,探索書中的奧秘。而如今的我們,快餐式的閱讀方法,雖不能體會其中的真諦,卻也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些快樂和享受。可是在淺閱讀中,我們也失去了許多。
于是,我開始背上“悅讀”的行囊,體會閱讀所帶來的幸福滋味。采擷一本唐詩宋詞,尋覓一處安靜的地方,輕輕地誦讀著,笑容綻放于臉上。我體會到了陶潛“采菊東籬下”的悠然;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曠達;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錚錚鐵骨。在一次次的沉吟中,我陶醉著……
要想體會到這種幸福的滋味,我們必須選擇有內涵的書籍,細細地品味,深深地汲取其中的精華,我們不僅獲得了享受,而且還得到了詩文、華美樂章的熏陶。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擁有了快節奏的生活,很少有時間去品味閱讀所帶來的快樂。淺閱讀滿足了我們,在閑暇時,攜一本雜志,泡一杯濃茶,簡單輕松地讀一篇文章,細細地回味。于是,在快節奏生活中,我們也得到了閱讀的樂趣。正因為淺閱讀,我們也失去了深閱讀所帶給我們的感動與慰藉。
背上“悅讀”的行囊,我穿梭于深閱讀和淺閱讀中。在深閱讀中,我體會到古代文化的精髓和詩詞的美妙,那種感覺如魚得水,快樂自在。在淺閱讀中,我擁有了短暫的享受,也品味到了一份感動和快樂。
閱讀的個性化和多樣化使我們擁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讓我們得到了更多,背上“悅讀”的行囊,穿梭于書的海洋中,徜徉于幸福快樂中。
【評析】
題目是“背上‘悅讀’的行囊”,巧妙運用了“諧音”的手法,新穎別致,寓意雙關,將“愉快的閱讀”這一主旨凸顯出來,給人以新鮮之感。
文章沒有在“深閱讀好還是淺閱讀好”上做評判,而是獨辟蹊徑,主張“背上‘悅讀’的行囊,穿梭于深閱讀和淺閱讀中”,各得其樂,各得其所。觀點鮮明,通情達理。同時,考生的語言功底比較扎實,全文透露出難得的書卷氣,使文章上升了一個檔次。
湖南卷
真題重現
請以“早”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早
猶記得花朝節的早晨,偌是在鄉下,幾個姐妹是一早就結伴去拜花神的。將各色裁剪的彩條系在開著花的樹上,一邊扎著長帶,一邊唱歌。且是不許男孩子偷看幫忙的。
微冷且帶著稻香的風縈繞著,帶來遠處的些許歌聲,也模糊了我的記憶。我不記得,那時剛剛露疇的太陽,是否斑斕了遠處的小河;屋外帶露的木芙蓉,是不是綻開了緋紅而羞澀的花瓣;水邊的一丈紅,是不是化成了縷縷的胭脂水——我總是會將這些記錯。然而對于那些清新而迷人的感覺,卻是絕不會錯的。
一記,就記了十幾年。
然而還是回來了,回到了城市回了家。父母在這里工作,自己在這里上學。住在水泥房里,呼吸著汽車的廢氣,同時也享受著自來水白熾燈這些廉價卻真實的便利。和公交車上鄰座的人打招呼:“早!”回應的是一個生硬而略帶羞澀的笑容。也很美了,就像晨日升起前天邊瑰麗的云彩,但究竟是看不見太陽穿過云層,噴薄而出的時刻。他下車了。
我看著電視里世博會絢目而燦爛的標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抱著毛毛熊哭了出來。我不奢望你能讓我的生活五彩繽紛、豐富美麗。你就給我們一個好一點的早晨可以嗎?
“改造生活”“改造世界”,充其量也只是一句口號。如魯迅先生說的:是誤了憊慢的自己與憊慢的聽眾的。
我不想再經歷那樣的早晨,一個人在寒風中逆行著,遠處是燈火,近處也是燈火。然而我只覺得安靜,也許是人心的安靜。五百次回眸換來的錯身而過,卻已經得不到一句“早安”了,我們沉默。
世博的標語能否改一改呢?城市,讓早晨更美好。能溫暖一顆心的,是一杯陌生的水,一句旁人的鼓勵。一座城市早晨的美好,很細瑣的東西。
一日之計在于晨。我們經歷了漫漫的長夜與虛無的夢,想要一點點現實的溫暖,一杯豆漿,一片陽光,一聲鳥叫,或者你的一句“早安”。
跟我打聲招呼吧,只是兩個字,不會花你很多時間的。
不需要小橋流水人家,或是芙蓉柳煙如絲。我們如此地懷念過去,也只是為了那些美麗風景后美麗的人。
旭日初升,車水馬龍的城市也很美的,如果有你的微笑,一句暖暖的“早”。
溫暖的心看什么都會是美麗的。包括一個不限背景的早晨。
【評析】
這是一篇融感性與理性于一體的散文,很美很美。美在畫面,如曾經的鄉下的早晨,令人神往;美在語言,全篇如潺潺流水,叮叮咚咚,一路清唱,即如一句“我總是會將這些記錯。然而對于那些清新而迷人的感覺,卻是絕不會錯的”,一句“一記,就記了十幾年”,能讓人涵詠咀嚼一早晨;美在精神意識,如“充其量也只是一句口號”那一段,有人與自然的個性見解;美在不露痕跡的構章,全文只將現實城市的早晨與曾經鄉村的早晨比照,表達一句“早安”的人性取向。當然,文章確實還有不夠精致的地方,但有此四美,即有向中學生朋友著力推介的理由了。
陜西卷
真題重現
1.把一條熱帶魚放在一個小魚缸里,它只能長到3寸大小;把它放進大魚池里,它才有可能長的很大;
2.狼之所以勇猛矯健,是因為它長期生活在野外環境里;
3.一位心理學家挑選了10個人,并告知他們都是有天賦的人,后來這10個人都獲得了成功,但心理學家最后坦言,他們當初其實只是普通人。
要求考生結合以上三段材料,自主命題,撰寫800字作文。
張愛玲的遺憾
張愛玲是上海灘的傳奇,用賈平凹的話說,她是個“會說是非的女狐子”“嘟嘟嘟地嘮叨不已”。張的文筆也很不錯,時而雋永,時而辛辣,哪一本書不是風靡全國幾十年,可是為什么張愛玲直到今天都只是一個“著名作家”,而鮮有書評家尊其為“偉大作家”呢?
我想,張氏的遺憾,緣于她自己為自己設定的小環境。
張愛玲的書多寫些上海灘老弄堂里大家族的細屑小事,多寫些白流蘇們的愛情。而20世紀里,人世間的滄桑巨變,民族的大悲大喜,便都只成了搭建起來的一個個舞臺背景,隱在這一段段兒女情長背后,只為證明這些傳奇戀情足可以“傾城”。時代的大背景,民族的大環境,就這樣隱隱約約、影影綽綽存在于遙遠的地方,讓人看得不真,覺得不深。而張愛玲,卻沉溺在自己過去簪纓世家的小天地里,偶爾探出頭看一眼外面的世界,便又縮回去,繼續她小環境里瑣細的感情描摹。
20世紀,文壇巨星們閃耀于天空,而這些文壇驕子們,正是把自己融入時代洪流向前的大環境中,正是把自己的才情與民族的命運相結合,才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就。
魯迅為民族療傷醫疾,以尖銳的文匕刺向時弊,他是我們的“民族魂”,夏衍敢為人先,一篇《包身工》,讓人們關注更多的“蘆柴棒”;何其芳從重慶奔赴延安,擺脫了田園牧歌的空虛,把握住了民族的脈搏;沈從文從古都遙望湘西,為紛亂的中國呼喚粹然的凈土……他們,讓自己置身于時代的大環境中,與最廣大的民眾一起沉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而時代回饋他們的,是他們的千古文章,文采風流,是青史上的永垂美名,萬人敬仰。
很顯然,張愛玲沒有這樣做,終其一生,她也沒有擺脫沒落世家代言人的角色,她的心也沒有走出過雕欄畫棟的宅院。這個積蘊深厚的環境讓她有“出名要趁早”的強烈意識,卻把她的思想鉗制了,限制了她取得更大的成就。張愛玲的雜文其實對人性的認識也是比較深刻的,只是囿于社會閱歷的不足和接觸人群的單一,她無法寫出更多有深度的文章。不然,以張愛玲的才情,怕會有更多的經典傳世。
天井四方方,小魚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遠養不長。或許,張愛玲的遺憾正在于此。斯人已去,留給我們的,只是高墻庭院里,一個美麗但卻蒼涼而孤獨的背影。
【評析】
很難相信,這短短874個字是在考場上完成的。首先,題目明確而引人深思。以“張愛玲的遺憾”命題,既亮明了全文的觀點,“遺憾”二字又引人生疑,發人深思。其次,開頭簡明而有力。評價張愛玲,引用賈平凹,又是反問句,又是設問句,短短幾句直搗文章的核心觀點。第三,語言精準而有氣勢。第三段概括張愛玲,第五段敘述文壇巨星們的成就,前者準確而強調開頭簡明精要,后者鋪排而講究語言氣勢。結尾雖短,但詩化語句,精煉而耐人尋味。該文得滿分,實在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