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文:1991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并被授予國家級“人民教師”獎章。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現為復旦大學附中特級教師,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已發表文學作品1000萬字左右。
中觀思維是介于宏觀思維與微觀思維之間的、處于中間層次的思維狀態。如果說宏觀思維是在大的歷史背景前,提出總結性的社會觀象,那么,中觀思維則是根據個人的、歷史的經驗教訓,提出策略性的、具有借鑒意義的決斷或結論,成為后人行為的準則。
這里所選讀的,一是列御寇的《子列子辭子陽之粟》,先記敘辭粟的來龍去脈,后議論辭粟的遠見卓識,由此得出堅守貞操于始終的結論,令人信服,啟人效法。二是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文章開宗明義,要探究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的原因,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從而告誡后人吸取教訓,力戒驕奢,防微杜漸。——所以,這兩篇文章可以說是中觀思維的典型體現。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中觀思維的形成過程。
這兩篇文章都選取事情發展過程中的轉折點來鋪寫,使中觀思維在這里醞釀成熟。鄭國相子陽為了博取“好士”的美名,接受門客的意見,對窮困而有饑色的列子一家,“即令官遺之粟數十秉”。顯然,事情已經到了轉折關頭,只等對上述經過已經了如指掌的列子表態,中觀思維便能脫穎而出。同樣,在《伶官傳序》中,文章開頭已是晉王對莊宗臨終囑咐,接著便是莊宗遵命出征,滅仇敵而定天下,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卻風云突變,遂使中觀思維有用武之地。
接著,緊隨事情的發展和道理的闡釋,文章或提出策略性的決斷,或提煉歷史性的教訓。
在子列子這方面,由于他對子陽遺粟的起因明若觀火,便有他對使者的再拜而辭,和他對妻子的笑而謂之,從中議論列子辭粟之深意:一處是列子以“義”為中心的反證——受人之養,如果不死其難,就是不義;但是,如果死其難,卻是為無道之人而死,也是不義。既然要遠離不義,就干脆不“受人之養”,倒是對“義”的維護。二處是文章最后三句后人對列子為人的評價也是一個強有力的推理——列子在家有饑寒之憂的時候,還不草率拿取應急的東西,而是看到可得之物便想到做人之義,看到眼前之利便想到將來之害,何況他處在富貴的時候呢?——這樣便把列子見微知著的遠見與貧富都能守節之間的關系提到策略性決斷的高度來認識,這正是中觀思維的作用使然。
而在《伶官傳序》一文中,莊宗從頂峰一個晚上就跌入谷底,作者歐陽修認為,這個教訓不但是深刻的,而且是可以普及的,可以讓任何其他人、甚至一介平民吸取的。這正是中觀思維對于一個作家的靈感的激發!所以,接著便從人人具有的認識基點出發,告誡大家“滿招損”“逸豫可以亡身”,“智勇多困于所溺”,并且特地指出:不要僅僅注目于置莊宗于死地的伶人,我們每個人旁邊都有自己的“伶人”在!就這樣,文章走上了夾敘夾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