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時期指的是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的歷史。現行教材有關此階段的中西方歷史內容范圍廣、事件多、頭緒雜,教師教學起來比較困難。本文擬通過明清時期中西方歷史階段特征的歸納概括并加以比較,構建階段知識體系,找出明清時期中西方的異同,揭示明清時期中西方不同發展趨勢以及一些歷史現象的內在原因并以實例加以訓練、說明,以指導高考備考。
一、歸納概括,尋明清時期中西方歷史階段特征
歷史階段特征的歸納概括,就是通過對此階段相關內容的重新整合和抽象,以形成質量更高、結構更強的知識系統,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整體思維和宏觀把握能力。歸納概括的步驟是先列出此階段的重大事件,然后對此階段的重大事件進行分類整合,抽象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領域特征與總體特征。
1.明清時期中國:從總體上看,明清時期處于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前夜,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具體來說:(1)政治上: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加強并發展到頂峰;市民工商業者力量日益壯大,但未形成新的階級力量。(2)經濟上:農耕經濟高度繁榮,統治者重農抑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帶有向工業文明轉型的趨勢。(3)思想文化上: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理學走向極端,束縛人們思想發展;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小說成為文學主流,京劇產生發展,文人畫成為繪畫主流。(4)對外關系上:由開放逐漸走向閉關自守,逐漸脫離世界;西方殖民勢力東來,中國人民開始反侵略斗爭。(5)民族關系:堅決同分裂勢力斗爭和反對外來侵略,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發展。
2.明清時期西方:從總體上看西方主要國家由農耕文明逐步向工業文明轉型。具體來說:(1)政治上:西方主要國家封建專制統治日益腐朽;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資產階級統治與代議制逐漸確立。(2)經濟上:資本主義工商業產生、迅速發展并進行工業革命,工廠逐漸取代手工工場。(3)思想文化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推動人們思想不斷解放,天主教神學思想的統治地位日益削弱;近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4)對外關系上:進行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拓展國際市場。
總之,通過對明清時期中西方基本史實的歸納概括,明清時期中國與西方歷史階段特征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具體體現清晰可見,初步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系統化、網絡化。
二、入乎其內探究明清時期中西方歷史階段特征之內在聯系及中西方之異同
歸納概括,形成的歷史階段特征,學生獲得的歷史知識只能是膚淺的、機械的,并不能靈活應用,內化成自己的答題能力。因此,必須加大思維力度,入乎其內,多角度、多層次地對歷史階段特征進行動態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因果聯系,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以下舉例說明:
1.歷史階段特征之內
首先以明清中國為例,一定社會的思想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明清時期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的產生,實質上是政治上封建專制統治日益腐朽,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思想領域的反映。再以明清時期西方為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實質上是政治上資產階級統治確立、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思想上啟蒙思想廣泛傳播的必然結果。當然,像這樣的內在聯系舉不勝舉,只要我們能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本觀點,舉一反三,必將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內在聯系的把握,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
2.歷史階段特征之間
明清時期中西方歷史階段特征及具體表現的異同
通過上述表格,我們可以清晰看出明清時期中西方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方面的異同,也輕易的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超越國界,將中國歷史置于世界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同時也使明清時期中國與西方不同發展態勢以及其他一些相關現象的內在原因不言自明,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系統完善,知識應用能力與思維能力進一步增強。
三、學以致用,強學生運用明清時期中西方歷史階段特征解題之力
研讀教材,掌握基礎知識,是為了解答具體的歷史試題。近幾年高考新材料、新角度的試題不斷出現,但不管材料、角度如何新穎,許多試題在教材中都能直接找到原型,切記“背景或者題干在書外,答案或者答案的原理在書內”,平時教學中教師應選擇典型例題,多角度進行訓練,以達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運用歷史階段特征解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歷史知識雖然浩如煙海,歷史試題雖然千變萬化,但平時教學中只要我們能以階段特征為綱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入乎其內,深度把握知識內在聯系,并選擇適當的試題對學生加以訓練,歷史教學中我們必能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江蘇省清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