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課程實施以來,現已走進全國各地校園,深入到師生們的工作和學習中。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化,新課程日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為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指引了新的航向。
在新課程的指引下,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對《思想品德》教學做了以下思考:
一、溝通師生情感,調動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積極性
《思想品德》課在大多數學生看來是枯燥乏味的,因而缺乏學習興趣。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利用課下時間走到學生中間,和每個學生談心,討論問題,和學生打成一片,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學生感到和老師談話如逢知己,他們樂于向我敞開心扉,無所不談。由此我和學生的距離拉近了,溝通了師生間的情感。
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我深知擁有過硬的基本功和較高的文學素養,才能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敬。為此,我大量閱讀優秀文學作品,提高自身文學素養。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盡量用抑揚頓挫的語調,緩急有致的節奏,生動活潑、繪聲繪色的描述,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共鳴,使其情緒受到感染。另外,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我都會及時地予以恰當的評價,使學生不僅有成就感,而且還能感受到老師的尊重和關心,從而更加積極踴躍地發言,增強了學習《思想品德》的信心,激發起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從熱愛教師到熱愛《思想品德》學科,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二、把教材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感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到人生觀、道德觀、法制觀等諸多方面,意在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通過課程與社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與社會性發展。在構建教學內容時,我注重把教材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充分挖掘各種教學資源,把社會生活中積極的、有意義的題材有機地融入教材,實現課程資源的綜合運用,增進教學內容的現實性與親近感。如教學“家,溫馨的港灣”時,我讓學生課前尋找全家人生活的照片,用彩筆描繪或拍攝自己家居住的環境,課堂上學生展示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和圖畫,暢談每張照片及照片背后的故事。這樣,通過真實的生活素材,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家,對我們而言是落葉所能歸的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擁抱的海,是航船所能依靠的岸,體會到了家,是我們溫馨的港灣,增強了愛家的情感。
教學時,我們應該樹立生活就是教育的觀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從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不斷汲取營養,從親身經歷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如教學“我愛你,中國”時,我讓學生廣泛收集有關祖國大好河山的圖片和各民族風俗習慣的資料。學生熱情很高,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去搜集,課堂上踴躍地進行展示、交流,各抒己見。這樣,把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與思想品德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了解了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感受到生活在祖國的大地上是多么無比的驕傲和自豪,自然產生了“我愛你,中國”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讓教學方法“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活”的教學方法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因此,我非常注重鉆研教材,把握好要傳授給學生知識的重難點,以便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合理地穿插到教學過程中去。教學方法,隨機應變。“活”的教學方法不僅僅表現在課堂教學上,還表現在對學生課外任務的設置上。新課程注重將學生的任務設置的靈活多樣。因此,我結合教材,加入自己的心思,將學生的課外任務設置成小制作、小實驗、家務勞動或社會調查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一種快樂的精神享受。
四、讓學生體驗生活,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教師應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讓學生運用觀察、體驗、探究、交流等各種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在豐富多彩的嘗試與探究中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親自體驗中去感知世界,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學習“明明白白消費”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到市場去調查一些商品的價格,分析價格變化的原因,再讓學生搜集各種包裝袋、商品說明書等,讓他們仔細觀察上面的各種信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交流、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選擇合適的商品,學會辨別商品的優劣。然后再讓學生去購物。結果發現有的同學買到了不合適的商品。那么,買到了不合適的商品該怎么辦呢?學生各自交流看法后,再指出應該學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以及保護合法權益的途徑,使其樹立維權意識。這樣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探究,大膽交流,真切體驗到了“明明白白消費”的必要性,增強了參與社會的能力。
五、使課堂向社會延伸,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強調教學要回歸生活,需要放寬視野,把學校小課堂拓展到廣闊的社會大課堂,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引導學生參與多姿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體驗,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如在教學“與誠信結伴同行” 這一課題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 “誠信調查”活動。學生走上社會、深入生活、調查并總結本地區在誠信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主張與措施。他們還通過各種渠道宣傳誠信,如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制作宣傳標語與宣傳牌,出黑板報等。這樣,通過深入社會,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理解與認識,幫助他們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了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蒼山縣南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