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化曾經對日本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就連今天已經完全日本化了的各種風俗習慣,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大多也是起源于中國。當今池田先生的和平思想與中國的“以和為貴”的“中和”觀念也是一致的,都是構建和諧世界的理想。
【關鍵詞】中和;和諧;和平
島國日本,被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所環繞,狹小的生存空間,造就了日本大和民族這個海洋民族好動敢闖的冒險精神。大和民族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向往,只要對他們有利或他們自認為有用的東西,都會毫不猶豫的拿回來稍加改造變為自己的東西。眾所周知,日本歷史上有兩次大規模的向外學習和改革。“大化改新”,通過學習中國的唐文化,創造了它的封建文化。“明治維新”,通過學習歐美文明,擺脫了被挨打的落后局面,一躍成亞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大和民族是一個善于“拿來”的民族。關于這一點,日本的土居說:“面對西方文化,中國與日本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導致的結果自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民族對外界動態極為敏感,每當發現他人之長,會承認并把它全面吸收融匯過來。”日本人面對外來的文化方面,只看是否比自己先進,是否對自己有利,而根本不考慮是來自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日本人有著強烈的求知欲與探索精神。曾經有一個日本人自豪地說過:“日本人雖然沒有中國的歷史文明,但是他們保留下來了中國的文化。”
所以,日本文化是獨特的文化,它不是東方的儒學、佛學,但有儒學、佛學因素,它不是西方文化,但有西方的存在主義和權力意志論的影子。“武士道”才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武士道”對日本民族的影響非常深遠,尤其是日本近代化過程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都留下了武士道精神的印痕。日本文化是以“武士道”為精神原動力的文化,這種文化本質上是要向外超越。 “武士道”必須超越,敢為天下先。所以日本武士的“忠孝之道”,與我們儒學的“忠孝”又完全是貌合神離的。
這是因為我們中國背靠著的亞歐大陸,孕育了中華民族這個大陸民族的安靜性格和安土重遷的國民心理。棲息于東亞大陸遼闊而肥沃的原野,以農事耕作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中國人對土地深深眷戀,造就了幾千年的中華農業文明。“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故土難離”、“落葉歸根”成為中國人一貫的心理定勢。植根于農耕文明的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特征,重視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諧等等。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的“和合”精神最為典型地體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中。“持中貴和”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觀念,而且也培育了中華民族的群體心態,在中國文化各個領域都有明顯的體現。“極高明而道中庸、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致中和等,這都是農業自然經濟和宗法社會培育的人群心態。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和諧精神逐漸泛化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社會心理習慣。《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中和”觀念為核心的中庸之道,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至深至遠。
池田大作先生畢生致力于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他主張日中友好,在多處場合嚴斥歷史上日本對華的侵略行徑:“日本曾經侵略了這個對我們因緣極深、恩德極大的國度——中國,極盡大逆不道。多么忘恩負義,多么狂妄!”“中國和日本是有著相同文化血緣的兄弟,彼此應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考慮對方的立場,采取謙虛的態度。不能忘記日本軍部對中國的侵略歷史,絕對不能重復過去那樣的歷史,一定要友好下去。”他提倡“人性主義”,以人為本,珍視生命。他的這種思想源于中國古代墨家的學說。他認為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是反對侵略戰爭的理論先導,墨子之道,更適合現代人的實際情況。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國應加強聯系,廢除核武器,消除戰爭,維護和平,建立對人類普遍的愛。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要相互尊重,增加理解,坦誠相待,增進友誼。以友情和信義的力量確立和平的堅固基礎。要建立超越國界的友誼,探索一條溝通人類精神走向共同目標的道路,從人類同胞這個大立場出發,培養相互理解和信賴的感情。消滅戰爭,以和平的方式創造人間幸福。為了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東亞各國應該重視和加強彼此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以開放務實的態度,海納百川的胸懷,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兼收并蓄,相互融合,共創和諧。他認為東亞國家應當從沖突的“戰爭文化”轉化為以協調、共生、共存為基礎的“和平文化”,從“武化”轉為“文化”,由“戰爭”轉為“和平”,通過文化交流預防戰爭,用文化和文明的力量,來抑制軍備武力的力量,從而實現東亞地區的和平。努力建設沒有戰爭的世界。培養青年的“和平意識”與“和平文化”,以維護東亞與世界的和平。他期盼21世紀成為“和平與共生的世紀”。希望世界上的母親,養育孩子都不是為把他們送上戰場。締造一個母子能夠和平、安心生活的社會。要實現和平, “文明對話”是根本途徑。人類要相互尊重,耐心傾聽,互相學習,共同創造世界和平。和平的世界是屬于人的世界,人是和平的締造者,因此教育要致力于培養“國際人”,具有國際化心靈的人。
池田先生的這些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和”的和諧觀念。
【參考文獻】
[1]鐘明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高益民.和平與教育——池田大作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