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在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成為教師常用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但是有任務設計的課堂就一定是有效教學嗎?在教學實踐中,由于任務設計的不當不僅沒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反而適得其反,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的現象普遍存在。事實證明,只有優化的任務設計,才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方;任務優化;有效教學
所謂“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完成教師精心設計的、隱含著教學內容的任務,建構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強調學生在自主和協作的環境中,在討論和交互的氛圍中,以真實情境下的“任務”為驅動,通過探究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知識、培養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任務驅動被普遍認為是目前信息技術教學中使用最為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任務的設計與整節課完成教學目標的有效性起到最關鍵性的作用。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關鍵是任務設計,一個好的“任務”設計不僅能非常好的調動和活躍整堂課的氣氛,而且能非常自然的將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連接起來。學生有了自己的任務就會主動地去探索,這樣就會驅使學生自己動手去實踐、動腦去探索,從實踐中把握真知,在實踐中創造成果。高質量的學習任務是真正實現“任務驅動”,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前提,如何優化任務設計,實現有效教學呢?本人根據教學實踐和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一、符合教學目標,能化解重難點
評價教學效果首先看是否達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任務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是問題提出的外在表現。課堂任務的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教學的目標,這個任務是否有利于學生理解核心知識,是否有利于學生操作技能、探究技能以及綜合技能的培養,是否有利于學生科學態度、創新精神等情感態度的教育,因此,在設計任務前,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設計任務要涵蓋教學目標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和技能,形成一個整體,以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達到既定的培養目標,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技能。
如“Excel公式函數應用”一課中,對成績表進行統計是個大任務,教師在講解時進行分解,在講解公式的格式及應用后,布置任務:①用公式計算語數外三門總分;②計算全班語文總分;③計算語文百分比。這三個任務都體現了教學目標的要求,任務①比較簡單,在這個思維下,學生進行任務②時發現公式不方便,引出了函數的使用。完成任務③時,這就是陷阱,用公式計算除第一個正確,后面的全報錯,引出了難點單元格的“絕對應用”。這樣任務的設計一直帶領著學生發現問題,進行思考,并解決了問題,達到了教學目標,重難點也隨之化解,效果很好。
二、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
信息技術課要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因此,設計任務時,要以學生目前的學習生活或能夠接觸到的社會實際情景為基礎,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以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物為素材向學生提出任務,要使學生感到自己不是在被動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而是帶著濃厚的興趣,主動積極地完成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情,這樣有利于激發和維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果,增加他們的成就感。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務,迫使學生去完成,以免挫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實踐中,常用的方法就是情境的創設,設計符合情境的任務。如在學習Word圖文混排時,從內容的選擇到樣式都可以貼近學生生活,如母親節為母親寫一封感恩的信并進行修飾,送給母親。學生興趣濃,感情深,制作的時候自然有激情,知識點接受起來也快,每個人都有自己個性的發揮,效果也好。
三、具有可操作性,難易適度、數量適中
對于信息技術類課程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只有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在設計任務時,要求需要具體,描述要準確,不能過于籠統、抽象,否則學生就會無從下手,并且還要易于操作,數量要適中,難易適度,保證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能夠完成這些任務,既不能因任務不足、太過簡單造成學生盲目樂觀,喪失興趣,又不能因任務過多、過難使學生產生挫敗感。
如對于前面提到的Word綜合制作,讓學生自定主題,制作一份電子雜志。這樣的任務雖然是在學習結束后的綜合創作,但也顯得過于籠統,不夠明確,任務也過大,學生無從下手,也毫無興趣,自然最后的效果不佳。可以適量的進行細化,如①對主題進行要求,可以是學生的學習生活方面、社會的熱點等;②對電子雜志的頁面進行要求,要求電子雜志至少5頁,包含封面、封底、目錄、2頁正文頁。要求圖文并茂,加適當的動畫效果等。這樣的描述可以給學生一個框架,具有可操作性,又有發揮的余地,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能夠完成。
四、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任務的設計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留有思考、分析、探索、交流和拓展的空間。“任務”必須涵蓋要學習的知識技能,但完成“任務”的方式和過程可以多種多樣,最后的成果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任務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了創造的空間,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發展。每項任務都要有簡單的基本要求,學生完成任務的步驟不受限制,鼓勵學生在主動求知過程中即興創作,突破預定目標的束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如有些任務設計方案,這種封閉性任務非常具體,學生完成起來非常容易,看上去學生都學會了文字和段落排版的具體操作,也達到了技能的教學目標,達成率很高,效果很好,但完成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較差,比較機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后面教學和實際應用中發現,當學生遇到篇幅不同、類型不同、要求不同的文章時,就不知如何進行排版,變得束手無策了。開放型任務非常靈活,學生的自主性較強,有利于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如優化后的任務方案,這樣的任務就比較開放,不限制具體的字體、字號、顏色,擔有基本的效果要求,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完成。學生不僅僅學會了具體工具的具體操作方法,還學會了在什么場合用,為什么這么用。
五、有層次性,照顧到全體學生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具有個性化特征,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教學內容又是循序漸進的,所以在設計任務時要照顧到學生之間的差異,符合學生的特點,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等原則。要考慮任務的大小、知識點的含量、前后的聯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設計不同難度的任務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確保絕大多數都能選擇到難度適中的任務,做到因材施教。要注意給學生留一定的探索和自我開拓的空間,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本人建議把一個大的教學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的任務,并且注意小任務之間的層次,使得知識的掌握過程是層層遞進的。一般可按三個層次來設計:第一層次的任務是最基本的任務(依葫蘆畫瓢式),要求十分明確,它包含了要學的新知識、新方法,教師有一個具體的樣例,學生完全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就初步掌握了任務中所包含的新知識、新技能。第二層次的任務是提高性的任務(舉一反三式),教師只給出部分具體的要求,而沒有具體的樣例,給學生留下自由發揮的空間,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鼓勵學生創作出飽含自己的創意的作品。這適合發展較好的學生,他們在完成了基本任務后,可以進行一些自由的活動。第三層次的任務是開放性的任務(提高創新式),教師只給出一些要求,其內容和形式完全由學生自己去組織和安排,這比較適合模塊的綜合性練習。這樣的任務分層,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要達到基本任務的要求,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完成提高任務,更好的可以思考開放的任務,在課后可以組織多個同學探究完成,這樣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符合自己的任務完成,都能達到基本的教學目標,又能發展好學生的能力,拓展他們的思維,做到因材施教。
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任務設計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絕不能在沒有深刻理解教材的情況下設計出表面性的無效的或是低效的任務來,只有不斷探索研究進行任務的優化,注意任務設計貼近學生生活,適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注重多維度地開發學生的思維,適時、適當的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信息素養,這樣的課堂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有效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