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前一段時間,廣東佛山的小悅悅事件、李雙江兒子打人事件等等,出現這些觸目驚心、令人發指的惡性事故,從中所暴露出來的社會的冷漠和無情,不僅讓人震驚和寒心,更讓人感覺沉重和恐懼。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禮儀之邦,并非從來就是這樣冷漠的。“人之初,性本善”,“樂善好施,助人為樂”,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深深根植于國人血脈的傳統理念。我們的社會怎么了?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尤其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去反思這個問題。也許我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歷史教師不可能去改變什么,但我感覺最起碼應該從我的本職工作做起,從我的課堂做起,加強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二、新課改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青少年學生生活在一個科技和信息迅速發展的時代。家庭、學校、社會都過分強調學生智育和能力的培養,忽略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沒有教育學生對生命的尊重,沒有引導學生對人生的負責,使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如在課堂上講戰爭史中戰士的傷亡學生卻不以為然、對中國近代的落后挨打麻木不仁、對新中國的艱難漠不關心等等。筆者又聯想起歷史課上播放《南京大屠殺》片段時,面對日軍殘害中國人民的暴行,個別學生不僅無動于衷,反而與別人在下面搞小動作,甚至還在談笑,或許可以理解為個別學生的“幸災樂禍”出于個性的標新立異,但每次都有,盡管是少部分學生的對生命的淡漠的共性表現,決不是偶然可忽視的現象。相反,近年很多中學生對影星歌星的崇拜,丑化抵毀英雄。以上事實說明中學生在歷史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是嚴重缺失的,學生無論對歷史知識的獲得,還是在思維能力的增強上,如果最終沒有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那么這樣的歷史教育,很難說是一種成功的教育。
三、歷史教學實踐中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一)用講述法激發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如歷史教師講述岳飛抗金的有關史實時,當講到岳飛大敗金軍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欲直搗黃龍府時,學生會喜形于色,內心受到鼓舞;當講到岳飛被迫接受宋高宗班師回朝的命令,感嘆“十年之功,廢于一旦”,抗金大好形勢由此逆轉時,學生會感到惋惜;當講到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慘死于“風波亭”,年僅三十九歲時,學生會深感悲痛……隨著教師的講述,隨著情節的變化,學生的面部也會出現相應表情的外顯變化,或喜、或惜、或悲,這些外顯行為的變化,說明歷史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已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對岳飛這一歷史人物產生了喜怒哀樂的情感體驗,這是一種直接的、真實的情感流露。
(二)用情境法喚起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歷史具有過去性和不可逆性,學生無法直接感知、無法重復驗證,兩者的關系很疏遠。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圍繞一個主要歷史史實創設情境,縮短歷史與學生的時空感,讓學生充分經歷感性認識活動,如觀投影、看錄像、聽故事、賞歌曲等,使學生了解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產生的特定背景,激發學生探究特定歷史情景下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強烈興趣,產生學習的最佳狀態。一曲《松花江上》立即把學生的思緒帶到那個屈辱的年代,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睹《喬的笑》(反映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時,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仰頭大笑的新聞照片),學生受其笑容感染,感受到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喜悅;讀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霸氣便浮現在眼前。
(三)用比較法調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選擇恰當、鮮明、可比性強的內容進行比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燃其靈感的火花,使他們主動參與,而且可通過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產生,以達到提高記憶能力,發展智力的目的。通過對司馬遷和司馬光兩位偉大的史學家編撰史書的情況的比較,我們要學習他們嚴謹勤奮的治學精神,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玄奘與鑒真的比較,那些不畏艱險的獻身精神、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和友好交往的國際主義精神等,早已融進中華民族意識形態之中,成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提供材料,豐富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由于歷史教材是粗略地介紹歷史事實,教學時,我讓學生呈現課前收集的歷史材料,如文字、圖片、名言警句、故事等,并對這些材料進行整理,去偽存真。同時我提供大量的史實材料,如在上《馬關條約》時引出《春愁》這首詩,并配以“阿里山云海”的圖片為背景。茫茫云海、美麗富饒的寶島風光,配上這首《春愁》,一種思戀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統一的強烈愛國情感和早日實現祖國統一的歷史責任感躍然紙上,從而非常巧妙的將當今熱點“臺灣問題”鑲嵌其中,使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讓學生回到歷史,進而回顧臺灣發展道路的不平坦,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希望臺灣早日回歸的熱情。
總之,情感教育與價值觀的培養,不需要故作姿態的表達方式,不需要整日不知所云地掛在嘴邊;只需要你真正用心靈去感受它,用崇高的人格去表現它,那么,你就足以感動你的學生,讓他們用善良、真誠之心去愛自己、愛父母、愛國家、愛人民。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2]王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分析》
[3]《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07年9月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