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孩子的眼里,數學似乎就是那些定理、法則、符號、運算,給學生這種感覺的癥結在于:傳統教學缺乏生動的感官刺激和靈動的審美引領,而過分地強調機械的解題訓練;忽略了浸潤在數學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人類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精神本質,割裂了數學與生活的水乳交融,漠視了數學本身所蘊含的鮮活的文化背景,而更多地只注重數學原理的運用和解題技巧的訓練。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文化”邁著輕盈的腳步走進了小學數學課堂。于是,如何滲透數學文化則成了我們共同關注的話題,筆者也在積極地嘗試和實踐中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發揮教材的文化特性
現行的數學教材非常注重對數學文化的價值的體現和把握,一年級的教材中就有以“你知道嗎”為題的生動有趣、易于閱讀的形式,向孩子們介紹一些有關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數學發現、數學史的知識等等,通過對這些多彩的知識的呈現,學生慢慢了解到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源于人類生活的需要,學生對數學發展的整體認識得以豐富,通過對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的體會,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所激發和提高。例如,在二年級(上冊),學完了“表內乘法”后,教材對二千多年前的“竹木簡口訣”作了生動的介紹,學生通過對數學發展歷史和祖國的偉大成就的了解,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產生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在二年級(下冊),在學完“克和千克”的知識之后,教材又向學生介紹了“世界上最小的蜂鳥和最大的鴕鳥的質量”,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得到了拓寬;“統計”這一單元知識結束后,筆者組織學生統計自己看電視的時間情況,讓學生體會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同時“用眼衛生”的意識得以滲透;在三年級(上冊),學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對“+”、“-”的由來作了介紹,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時,對“×”的由來作了介紹,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對“分數的表示法”做介紹,再如在學習“時、分、秒”時,教材呈現了古代的計時工具——刻漏,這些無不閃耀著我國古代科學家的智慧,像這樣適時恰當地對這些數學文化進行介紹,可以豐富教學的內容,讓學生體驗到探索的不易及先人的聰明才智,從而激勵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向我們的祖先學習。
二、開展 “數學文化”活動
數學文化和教學的有機結合,對于教學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也是筆者一直探索的一個方向。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開展過許多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活動,如:算24點,數學小故事演講比賽,數學小品表演,找一找身邊的數學等等,向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智力玩具“九連環”、“華容道”等,引導他們探究九連環的規律和不同陣式華容道的解法;再如指導學生制作數學文化報,舉行“數學史話”搶答活動,讓學生在搜索資料、美化圖形、摘抄數學知識等活動中,把握數學文化悠久的歷史;開展“追尋數學家的足跡” 等實踐活動,進行數學建模初級比賽,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將學生的探索熱情激發出來,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對數學的文化價值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更為深刻。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對數學的功用問題逐漸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對數學和各科之間的聯系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因此,教師應該挖掘蘊藏數學之中的豐富的文化資源,利用各種優勢開展數學文化活動,能實現數學學科的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和諧與統一,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可持續發展。
三、拓展學生文化視角
數學文化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生活中的,它與其他文化淵源相擁,它是人類燦爛文化的一朵奇葩。歷史的長河里,出現過的偉大的數學家有劉徽、祖沖之等,經典的傳世之作有《九章算術》等。在平時的教學中,充分筆者利用這些獨有的寶貴資源,通過如圓周率、勾股定理等這些數學史實和數學故事的介紹,讓學生對知識的歷史淵源有所了解,通過對古人的聰明智慧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學習的自信心。數學文化是靈動的、開放的,筆者平時還注重對吸納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巧妙設計,通過對數學與自然、社會、各門學科的聯系的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地讓數學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如筆者在教學“軸對稱圖形” 時,筆者就延展了數學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聯系,拓展了學生文化視角。筆者從民間剪紙文化、建筑文化、古詩文化、自然文化、服裝文化、圖文化等來展示軸對稱的精妙。同時還借助多媒體的演示,有效連接自然、科學、社會、文化等,巧妙融合,形成一種集多種文化于一身的教學情景,折射出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享受在其中。
總之,我們應該遵循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的傳遞,更要重視數學文化內涵的滲透,讓我們的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真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湯家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