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我國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現實狀況出發,分析了師生關系存在的機械、淡漠、疏遠等客觀表現及其造成如此現狀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改善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對構建和諧校園建設,構建新時期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高職院校;師生關系;原因分析;和諧
在如今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急需技能型人才,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新時期,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在教和學兩個環節上能否科學妥當的處理好和諧的師生關系。筆者就如何改善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機械、冷漠、疏遠等談如下觀點。
一、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客觀狀況
(一)師生關系機械呆板
高校師生之間長期以來都是被動的“你講我聽”的傳統授受關系。在我國的規范化教育中,教師總是施教者,學生總是受教育者,普通高校如此,高職院校更是如此。而隨著書籍的普及、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學生知識的獲取途徑越來越多,教師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所以,高校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從中小學階段的“盲目崇拜”、“絕對崇拜”,逐漸演變為“平等交往”。
(二)師生關系冷漠、疏遠
由于高職院校師生之間接觸過少,普遍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冷漠。教師在主觀上有誤解,認為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應該是輔導員的事,并不主動地接近學生,即使交流也僅限于“教”與“學”的某一專業領域;二是疏遠。不少教師忙于論文撰寫、課題研究,一門心思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準,往往是上課踩著鈴聲進教室,下課踏著鈴聲出課堂,學生除了上課時間,基本上很少見到授課老師,這種狀況減少了師生間接觸的機會,老師不了解學生,學生也覺得老師遙不可及,導致師生間距離拉大,關系冷漠、疏遠。
二、師生關系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定位不準的原因
在師生關系的定位上,一些老師認為教師和學生之間就是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認為在學生面前要保持教師的威嚴,否則就喪失了教師的尊嚴。因此,課堂往往就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教師是“真理”的代言人和唯一正確答案的化身,而學生的批評和質疑得不到肯定和鼓勵。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對教師的單方面尊重、服從和模仿,使學生形成循規蹈矩的思維模式和自卑、依賴、焦慮、從眾等不良人格特征,使得教師和學生難以在心靈上進行溝通,學生沒有機會和教師平等交往,難以感受教師的人格魅力。
(二)技能方法的原因
在教學方式上,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技巧。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內容的灌輸,不注重教學技能和方法,缺乏與學生交流的意識。學生只能機械被動的儲存教師傳授的知識,沒有思維活動的自由空間,缺乏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習積極性不高,從而失去了與老師交流的主動性,師生關系漸漸形成機械呆板的模式。
(三)教研失衡的原因
從現行的教育體制上看,當前高校教師的基本任務是教學與科研,由于高校教師的升等晉級注重專業學術水平等多方面的條件,使得很多教師為了在所學領域有科技型的創新和學術性的建樹,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學術研究和科研上,其次才是日常的教學。而高校的課程設置專業性強,課時短、課程多,經常更換老師,更減少了師生之間交往的時間和機會,教師幾乎不認識學生,學生也很難較深的了解教師并建立深厚的感情,師生關系自然疏遠、淡漠。
三、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突出以人為本
新時期構建高職院校和諧師生關系,要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新型師生關系的核心,是把教師和學生視為平等意義上的“人”,即師生是價值平等的主體,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民主、信任的關系。教師要相信學生身上蘊藏著巨大的創造潛能,并給學生提供積極思維、大膽想象的活動舞臺和心理空間,鼓勵他們暢所欲言,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實現自我。教師不僅要愛護學生,使他們免受傷害,而且更要善于發現他們的能力、觀點和想法,使學生擁有自己的“權利”,應該像成年人一樣得到尊重。
(二)改變教學方式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和諧的高職院校師生關系中,教師應該既是學生的良師,又是學生的益友。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被動的“你講我聽”的授課方式,創導師生交流、積極互動的人性化教育手段,鼓勵學生發揮自主意識,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和教師進行“你←→我”式的雙向交流,從而使學生找到正確的大學學習方法和感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確立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信心和對未來美好人生的設計。
(三)轉變管理模式
把教師從“掙學時吃飯”、“憑論文升級”的現狀中解脫出來,將教育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分開,一部分教師致力于教育科學研究的探索、創新活動,一部分教師專注于搞好教學,提高教育質量的教研活動,以教研帶科研,以科研促教研,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溝通,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學生身上,引導學生學習,關心學生學業,把握學生思想脈搏,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特點,及時表揚學生的優點。正確對待學生的缺點,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深層次的溝通交流中體會教師的人格魅力。
實踐證明,卓有成效的創造性教育,能夠在師生關系中發現相應的某些良好特征,一切扭曲的、失敗的教育都可以在師生關系中找到失誤乃至錯誤的源頭。要構建新時期高職院校和諧師生關系,必須轉變師生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職業倫理和育人素質,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業進取心,使教師和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在相互理解與尊重當中,化解師生矛盾,減少師生沖突,以良好的師生關系、教育氛圍,保證良好的教育質量和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育琳.試論和諧社會高校的師生關系[J]。河南教育學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2]張忠璞.淺析大學師生關系疏遠的原因[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1,(8)
[3]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陜西寶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