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說過,“優秀的作品都是蘸著自己的血肉寫出來的,真誠的文章是從作者的心里流出來的,而不是硬擠出來的?!敝挥姓嬲齽恿饲?,才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東西。但反觀時下高中生的作文,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寫古代的多,寫現實的少;寫虛情假意的多,抒真情實感的少;在注重文采,追求形式的東西上下足了功夫,缺少對社會的深入思考和關注。高中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的現狀令人堪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該如何解決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做點粗淺的探討。
任何現象的出現都是由內因和外因造成的,高中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亦是如此,內因來自學生本身,外因源于學校和教師,內外因共同造成了高中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的現狀。首先,學生缺乏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寫作缺乏源頭活水。陸游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而時下的高中生缺乏的正是作文之外的功夫,他們在教室的時間長達十二三個小時,整天埋在題海之中,很少與社會接觸,也很少有思考的時間,寫作缺少源頭活水。缺少生活的體驗,缺少思考,又怎么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呢? 其次,學生有話不會寫。隨著以電視為主的音像媒介普及后,時下高中生知道的事情也不會太少,大至世界社會,小至學校家庭,發生的許多事情都會扣住他們的心弦,引起他們的關注和興奮。他們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他們“胸中的積蓄是決不會貧乏的”(葉圣陶語),問題是許多可供他們寫作的材料或視而不見或不曾仔細地觀察或不曾真切感知體驗而成為過眼煙云。最后,考試的指揮棒和學校的功利性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很多教師都是一個態度,考什么就練什么。如考話題作文,教師在備考時就跟著訓練話題作文,并在指導時,只是要求學生如何如何寫,怎么開頭怎么結尾,怎么安排結構,總要求學生的作文立意要深刻,寫一件事一定要寫出這件事給你什么有益的啟發和教育,寫一個人一定要表現出這個人的高尚品質,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人為地使學生的作文走向單一化、模式化。
陶行知先生說:“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蔽覀円逃龑W生對生活真誠,不欺騙生活,因為生活本身是真實的。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呢?
一、要讓學生關愛人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葉圣陶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毕壬脑捫蜗蟮卣f明了生活與作文的關系。我們要抓住作文訓練這個“流”,就必須從生活這個“源”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所以,要想學生在作文中寫出真情實感,就必須教會學生面向社會,關注生活,要以飽滿的熱情和自己獨特的眼光與視角去觀察周圍的客觀事物,并建立感情,再將這感情融進寫作中,寫出自己的獨特體驗,這樣寫出的文章就不愁沒有感情,沒有感染力。 生活中每一天都會發生許多事,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甚至有些事看起來很平淡不起眼,如果不去用心品味,也許就過去了,全然不留一點痕跡,導致提筆時便覺無事可寫、無話可說。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做一個有心人,用心去感悟生活。凡事都仔細琢磨品味一下,經常與身邊的親人、朋友、教師、同學等進行換位思考。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看待事物,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實踐證明,從生活中選材,讓學生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寫實感,學生才會愿意寫作,熱愛寫作,才會讓寫作成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二、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用心體驗生活,引發真情實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來源。”觀察是人類獲取寫作材料的主要渠道,在整個寫作過程中發揮著“龍頭”的作用,它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礎,體驗生活的渠道,獲取材料的源泉。生活中有許多有意義的值得觀察的事物,引導學生不錯過這些寶貴的生活畫面,及時捕捉觀察的對象。比如要寫周圍熟悉的人,首先要選定目標,注意觀察。這個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為習慣上有什么特征?有沒有與別人特別不一樣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類似的問題教師要經常提醒。很多觀察體會,很多靈感往往是轉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會溜走。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體驗生活,引發真情實感。
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呢?這需要教師的逐步引導和培養。首先,我們的寫作課應向生活“開放”,求教于生活,讓美好生活本身去觸動學生寫作的靈性。其次,要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入手,對生活的細節、人物仔細觀察和記錄,并堅持不懈。再次,應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同時深入思考感悟,對素材進行加工提煉。最后,經常鼓勵學生寫真事,抒真情,大膽表現自我。引導學生不斷地從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觀察、體驗、感受,不斷用自己的文筆寫出自己的心靈感悟。
三、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發散性思維已成為我們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課題。在作文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不應禁錮學生的思維,我們要創設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作文課氛圍。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指導學生質疑問難,誘發發散性思維;要精心設計作文訓練,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要逐步引導學生“寫自己之得”“抒自然之情”。寫作理應是對學生自我感悟、自主表達、自我展現等愿望的滿足,只有讓學生融入自由、開放、寬松的寫作氛圍之中,才能夠指導學生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真情實感是好文章的重要標準之一。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否則,就猶如剪彩為花,刻紙為葉,盡管精致,卻缺乏生命活力。如果學生在寫作時缺乏真情實感,就只能從主觀上拔高題意,或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因此,我們的寫作教學只有讓學生把握住表達真情實感這一底線,才能讓寫作真正成為學生豐富情感、審視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手段。
(作者單位:廣東省龍川縣第一中學高中部)